第192章 斩草除根(4k)(2/2)

好书推荐:

来了很多都察院的官员。</p>

“参见杨国公!”</p>

兔子之所以在战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能够快速发展,仅仅花了几十年时间就能最终屹立世界之巅与白头鹰肩并肩。</p>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强大。当年强大的北魏就是硬生生被汉族同化消失在历史当中。而这些长时间学习汉族文化的蒙古人,很快就会彻底融入明朝当中。他们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穿上华丽的汉服,还会遵守汉人的礼仪和习俗。</p>

那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禁止蒙古族内部之间的通婚,规定蒙古族的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蒙古族的男子则必须成为汉人家庭的上门女婿。</p>

两兄弟难得又在一起喝起酒来。</p>

小六子正准备通报,却是被杨宪抬手阻住了。</p>

因为穿越过来的他,清楚知道,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p>

杨宪摆了摆手道:“今日我来这,只是老师的学生,诸位同僚无须多礼。”</p>

徐达摇了摇头,道:“天子家事,臣下还是少多嘴的好,他如今可不仅仅只是咱们的大哥,更是咱们的皇上。”</p>

李善长又一次赌对了。</p>

你们这些家伙,自己想死可别拉上我。</p>

杨宪这么做,对他自己来说是三赢的局面。</p>

徐达无言以对。</p>

私下里尽量减少蒙古族人之间的接触,让他们完全融入汉人的家庭当中。即使有一些蒙古遗民带有反叛情绪,也无法联系到自己的同族,计划自然无法成功。</p>

“杨国公,不愧是刘中丞的高徒。”</p>

只是今天诚意伯府的客人有点多。</p>

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条可以行得通的道路,杨宪如今只需要踏着前人的脚步前行就行。</p>

杨宪则是能够因此赚取大量的功绩点,美滋滋。</p>

一些御史言官在听了杨宪的话后,脸上露出的笑容,纷纷叫好。</p>

国家大力推行基础建设起了关键的作用。</p>

该有的礼数得有。</p>

他们的子女也会完全认同自己是汉人,而不是蒙古人。这样一来,蒙古族的文化和血统就会逐渐淡化和消失,而汉族的文化和血统就会逐渐强化和扩大。</p>

坐在主位上的刘伯温,面沉如水。</p>

这样一来,一代代过去。</p>

剩下辽东和云南残留的北元余孽,等来年开春,朱元璋会再次安排其他人挂帅出征。</p>

这才成就了当初的上帝之鞭,横扫中原,乃至欧洲。</p>

“三弟啊,看来咱们这位大哥马上就要给众皇子分封王位了。”汤和开口道</p>

“二哥估计的事情,大多八九不离十啊。”徐达放下手中的酒杯,微笑道。</p>

大明朝廷从此不用再担心草原人民反叛,少了这个心腹之忧。</p>

得了封赏后,杨宪今日是来见他老师刘伯温的。</p>

</p>

“臣行将六十,回首此生,惟可庆幸的就是遇上了明主,才有了今日的荣光。”李善长开口道。</p>

“刘中丞,现在外面都在传皇上就要给众皇子分封王位了,而且朝中很多人也跟着上奏劝进了,其中就有中书省李相国。在李相国的带领下,中书省、六部许多官员都选择跟进。”</p>

徐达这话显然是在提醒汤和。</p>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开口道:“善长啊,你给咱上的那道折子,咱看了好几遍了,越看越觉得伱亲。但是咱想啊,如果咱真的如此做了的话,那些臣将会不赞同的。特别是那些言官,肯定会多嘴。”</p>

杨宪提出今后所有蒙古人必须学习汉族文化。这包括学习汉语、汉字、汉礼、汉服等方面。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同化政策。杨宪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蒙古人逐渐放弃自己的民族特征和身份认同,而转而接受汉族的文化和思想。</p>

“请刘中丞,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p>

诚意伯府。</p>

杨宪绝对不会让蒙古族人再重新治理草原,因为那样做虽然短期内有利于管理稳定,可从长期看,将不利于民族融合。</p>

京城。</p>

正当刘伯温要开口时。</p>

其余都察院的官员,这时候也跟着站了起来,躬身道。</p>

“学生杨宪,拜见老师。”杨宪恭敬行了一个学生礼。</p>

杨宪等朱元璋和朱标消化完这些消息后,接着开口道:“除了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得改变他们的文化,也就是将他们彻底汉化。这一点,由于前元本就有让族人学习汉文化,有这个基础在,推行起来阻力会少很多。”</p>

杨宪心中想着。</p>

“关于分封诸王一事,就在刚刚我已经通过太子殿下上过奏书了。”杨宪笑道。</p>

“是我让小六子不用声张的,老师这方才讨论的热闹,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杨宪笑道。</p>

果然下一刻,杨宪便接着开口说道:“不过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因为我的奏书是劝进,而非谏阻。”</p>

话音未落。</p>

在场这些御史言官们脸上的笑容刚刚绽放,便瞬间凝固。</p>

喜欢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请大家收藏:()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