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长城二(1/2)
杨爱民看着手里的文件,忽然间感觉重如千斤。</p>
2002年的时候国家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也就是863计划,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p>
随后在2009年至2012年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p>
在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当然这是我国的记录,同时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p>
2014年12月18日,‘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下潜,进行科考工作。</p>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开展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到米深处。</p>
这次“海斗”号不仅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并为我国首次获取了万米以下深渊及全海深剖面的温盐深数据。这是继“蛟龙号”七千米海试成功后我国海洋科技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从此万米深海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p>
2017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所首次实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万米锚系潜标长期连续观测,获取了世界上首个万米海底人工地震剖面。</p>
2019年5月27日,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式开始对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展开调查,船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稀有的深水海兔。</p>
这些仅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的成果,它是狭义的。深海科考不仅指的是海平面高度上的定义,它还包括远洋考察,从我们走出陆地踏向海洋的时候就应该算起。</p>
这最远可以追溯到殷人东渡,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就踏出了迈向海洋的第一步。后面从秦帝国的徐福出海寻仙到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唐王朝的鉴真东渡,大明的郑和下西洋,再到满清的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我们民族的远洋深海发展史。</p>
借用云中天先生的话,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p>
在所有具有开拓精神的时代,中国人都勇敢地驶向大海。</p>
是中国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那个时候海洋属于郑和时代。</p>
中国人是海洋上的勇者。</p>
在中国人的航海史这面镜子里有遗憾与惋惜,更有骄傲与荣耀;有哀叹与失望,更有豪情与辉煌……</p>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航海事业已有数年历史。</p>
从公元15世纪开始,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p>
16世纪我国的船舰本身的性能素质及其驾驶技术和经验,亦不容忽视。</p>
为什么东方千年的航海传统突然达到辉煌的高峰、又突然结束?</p>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之后,却又放弃?</p>
这个说法在定义上有问题,这仅仅就是说的字面上的意思。</p>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杨爱民清楚的得知海洋才是地球生物的天堂,她宽广,深邃,占据了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连接贯通了整个地球表面,而陆地仅仅是大一点的孤岛。</p>
人类只是困在监狱里的囚犯,渺小,狂妄而又自大,幻想着有一天突破坚固的壁垒,殊不知突破后也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监狱。</p>
杨爱民又回想起自己在2012年6月15日第一次参加“向阳红9号”远洋科考工作的时候,“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域的第一次试航,这是一切的开始。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历史虽不会记录,但它就深深地刻在脑海里,直至死亡。</p>
从那以后自己参与了国家所有在马里亚纳的深海考察工作,希望揭开那个谜团,但终究是一无所获。</p>
八年了,自己不知还有几个八年。自己今年已经72岁了,我还能活到揭开真相的那一天吗?杨爱民在心里问着自己,他没有答案,他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日渐衰老的身体也渐渐支撑不住高强度的工作了,这次一定要揭开真相,一切都将在这里结束。</p>
横看整个中华民族的航海发展史,这个民族的航海史书画满了光辉,骄傲,也刻满了愤怒和耻辱。我们都是做梦的少年,杨爱民认为自己也是那个做梦的少年。他深爱着这个国家,深爱着这个民族,深爱着这片深蓝。</p>
我们是个农耕民族,相比起西方那些海洋民族来说,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还是相对较少的,这从中西方的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主体神话传说里关于海洋方面的比例明显少于西方的比例,大部分的海洋神话也只在东南沿海等近海地区流传,我们的民族走向海洋的时间或许说不上太晚,但诸多历史因素将我们民族牢牢地绑在了土地上,而不是海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