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安全到家(1/2)
直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 40 千米处时黑障消失了,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才恢复,总指挥第一件事就是看主控电脑上显示的返回舱数据,然后马上和张山取得联系:“快递员,现在你感觉怎么样?”</p>
主控电脑的大屏幕传回来张山的影像,他朝着摄像头竖起了大拇指:“有点儿热,一切正常!”</p>
总指挥不放心的看了一眼温度传感器,确定是在正常范围,这才放下心来。</p>
在再入大气层阶段,返回舱表面温度可高达 2000 - 3000 摄氏度。这是因为返回舱以高速(约 7 - 8 公里 / 秒)再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空气分子被剧烈压缩和加热,产生大量的热量。</p>
可以把这种现象类比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当快速打气时,打气筒会变热,这是因为空气被压缩。而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的速度极快,对空气的压缩程度远远超过打气筒,而且摩擦也很剧烈,所以产生的热量非常高。</p>
为了保护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和设备,返回舱表面有特殊的防热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承受高温,并且通过多种方式来散热。返回舱底部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材料会升华、熔化等物理变化,带走大量热量,从而保证返回舱内部的温度在航天员可承受的范围内。</p>
但这样返回舱内温度也不可避免的会升高,但肯定是在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p>
要知道,这一阶段返回舱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巨大的过载压力,对返回舱的隔热和结构强度是极大的考验。同时,“黑障” 现象导致通信中断,地面无法实时获取返回舱的状态信息,增加了任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说如果返回舱出现问题,那么超过90的可能性故障会出现在现在这个阶段。</p>
好在一切都在朝着顺利返回的目标而去,最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p>
很快,随着高度进一步降低,返回舱在距地面约 10 千米时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p>
在地面控制中心看来,摇摇晃晃的摄像头下的张山身形猛的晃动起来。与此同时,舱内的张山感觉舱体猛的一震,他知道是伞舱盖被打开了,返回舱迅速减速。</p>
然后又是一阵连续不断的震动,引导伞、减速伞、牵顶伞和主降落伞依次拉开,返回舱的速度从 200 米 / 秒减至 60-70 米 / 秒,主降落伞可把返回舱的速度由 70 米 / 秒减至 5-6 米 / 秒 。</p>
返回舱降到距地面约 55 千米左右的时候,舱内的张山听到了“轰隆”一声响,是电脑控制返回舱抛掉了防热大底,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露了出来,抛掉的大底在舷窗外一闪而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p>
又过了几十秒,舷窗外出现了延绵起伏的山脉的时候,张山听到了4 台反推发动机点火的巨大声响,返回舱以大约 3 米 / 秒的速度掉在了地面上。</p>
饶是返回舱减震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张山还是被颠的七荤八素的。</p>
此时他是半躺在给他量身定做的太空椅上,后背和带减震装置的椅子完全贴合,若非这样,3米每秒的速度也足以让人受伤。</p>
其实降落的技术难点在于降落伞的顺利打开和正常工作,这直接关系到返回舱能否安全着陆。此外,反推发动机的点火时机和推力控制也需要精确把握,以确保返回舱在着陆瞬间的速度符合安全要求。</p>
好在龙国自产的这套系统非常的靠谱,张山除了被颠的七荤八素以外,并没有受伤。</p>
总指挥的声音传来:“快递员不要动,最近的直升机3分钟内到达。”</p>
这次返回地面,降落点选的是龙国境内的北部草原,这次没有选择海上降落的主要原因就是陆地安全性更高。按一般来说,海上降落的风险其实更小一些,但张山的降落的最后阶段更多考虑的是内陆地区接应更快,而且保密性更强。</p>
万一最后阶段出问题,别的航天员无法逃生,但张山是可以的。真的到了外海,有不长眼的给张山再来一颗导弹怎么办。</p>
张山摇摇脑袋,费力摘下舱外头盔,伸手去够安全带卡扣,猛的从失重环境回到地面,他觉得浑身发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