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454节(1/2)

好书推荐:

萧谟鲁点了点头。见耶律宗愿的全部心思,都是在收拾自己的财物上,只好告辞。</p>

看着萧谟鲁离去的身影,耶律宗愿摇了摇头:“真是罗嗦,已经决定要献城了,哪里还有那么多事情好管?现在最要紧的,是收拾财物,不然以后到了开封府吃什么!”</p>

没有从宋军那里要来好处,耶律宗愿自然不满。现在自己的财物很珍贵,当然要多花心思。至于安排献城的事,自己都已经决定投降了,兵士放下刀枪就完了,有什么好去安排的?</p>

这个萧谟鲁,看他样子,显然是不想打了,现在却这么多事情。投降这种事情,不要多管,去安排越详细,越容易出事,真是不识大体。</p>

第115章 该裁军了</p>

太阳跳出了云层,天地间一下子明亮了起来。阳光洒在身上,让人觉得暖洋洋的。</p>

王凯骑在马上,看着不远处的大同府城门,面容严肃。今天是耶律宗愿失应献城的日子,王凯进城接收,和斌带大军在外,防止意外。如果今天大同府不开城门,宋军就要全力进攻了。</p>

看看天上的太阳,王凯觉得有些不耐烦。已经到了巳时,契丹还不开城门,莫非不想献城了?如果耶律宗愿如此,等攻进城去,不杀就足以平民愤了。</p>

正在这时,前面的城门缓缓打开。几个契丹将领骑在马上,走了出来。</p>

军中一阵欢呼,王凯轻轻出了一口气。只要开城门,一切就都可以忽略过去。</p>

不多时,耶律宗愿带了手下将领,到了王凯面前,叉手道:“见过太尉。太尉大军围城,再打下去也没大太意思。在下西京留守耶律宗愿,愿把城池献与宋国。只望太尉进城,不生杀戳,善待百姓。”</p>

王凯道:“大王深明大义,如此最好。你放心,我大军入城,不会杀戳人命,也不会强抢财物,只是为朝廷夺城池而已。敢问大王,城中军兵已经放下刀枪了么?”</p>

耶律宗愿道:“既然要献城,军兵自然放下刀枪。太尉只管带兵进城就是。”</p>

王凯点了点头:“如此,我便入城了。还请大王与我随行。”</p>

耶律宗愿欣然同意,与王凯并骑,向城门走去。宋军上了刺刀,明明晃扛着,跟在后面。进了城并没有看见契丹军队的影子,城头上的少量卫士,也已经放下兵器。</p>

王凯道:“大同府守军不少,怎么见不到影子?”</p>

耶律宗愿道:“他们都在自己营房,没有太尉吩咐,怎敢出来?这些人随我多年,还请太尉以后善待。如若不然,我今日献城,以后必然惹人闲话。”</p>

王凯笑道:“大王尽管放心,以后朝廷一统天下,哪个敢说大王?”</p>

一直到了留守府,耶律宗愿才道:“太尉,献城之后,不知如何处置我?”</p>

王凯道:“此事我不敢做主,要送大王到京城去。幽州一战,最后投降的时候,有许多契丹官员都到了开封府。到了那里,大王会见到许多熟人的。”</p>

耶律宗愿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王凯一直在河曲路,后来攻大同府,没有到幽州,只怕不知道投降契丹官员的情况。耶律仙童三人从幽州来,只怕也不知道,还要自己到了京城才行。</p>

下了马,两人进了留守府。进了官厅,耶律宗愿突然小声道:“太尉,后衙里是我私人财物,以后身家性命所系。还请太尉方便,能让我平安运走才好。”</p>

王凯看着耶律宗愿,笑了笑:“大王私人的东西,自然只管运走。既已献了城,我不会难为大王。”</p>

耶律宗愿放了心,见王凯太度和善,突然问道:“太尉,冒昧问一句,</p>

若是我不献城会如何?”</p>

王凯道:“还能如何?我率大军攻城,城破之后,斩大王于城头而已。此事枢密院早已有交待,我是奉命行事。献了城,大王保住身家性命,我派人护你去开封府而已。”</p>

见王凯说得淡然,耶律宗愿知道,不献的结果看来就是一个死字。</p>

杜中宵进了官厅,随手拿起桌上的公文,看完放下,笑了笑。耶律宗愿果然最后还是献城了,没有头铁硬扛到底。献城就要好处,契丹还有那么多城池,那么多高官显贵,宋朝哪来的那么多好处给他们。</p>

曾公亮进来,拱手道:“太尉,大同府留守耶律宗愿已经献城,王凯占领了大同府。都堂里文相公带着中书官员,正等太尉带我们去议事。”</p>

杜中宵点了点头:“好。且等田太尉来。接下来,前线军队不可能全部闲下来,除了一些军队回京之外,其余军队要尽量抢占易占的地方。我们枢密院里先商量过了,才好去跟中书商议。”</p>

曾公亮称是。不多时,田况进来,三人落座,说起最近的局势。</p>

田况道:“幽州之战时,因为军情紧急,本朝发倾国之兵。各处军校皆解散,编成各军。现在幽州打赢了,一些军队需要裁撤,重建军校。太尉以为,该裁撤多少人马合适?”</p>

杜中宵想了想,道:“现在全国禁军,幽州参战的五十五万人,大同府十万人,河东路五万人,陕西路五万人,一共七十万大军。契丹败了,这么多禁军确实是过于多了。在我看来,以后河北路没有了契丹强敌,可能需五万人驻扎。河东路不再是边疆,若包括大同府,与陕西路一起有五万人够了。河曲路总要五万人,西域和河西需要五万人,这就要二十万大军了。京城驻军,以十万到二十万为宜。加上其余的林林总总,四十万到五十万禁军就已经足够。此次裁撤,除了各军校之外,总还有十万人以上要除役。”</p>

田况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我原先想的,保持六十万禁军,十五万人入军校。没想到,太尉想的人数更少。不过,没有了契丹强敌,四五十万禁军也就够了。”</p>

杜中宵道:“整训过的禁军与以前不同,是真正能够野战的军团,人数不必过多。与此相对,厢军的数量应该会比以前多,也是正常。裁撤下来的禁军,可依其意愿,妥善安排就是。”</p>

随着经济发展,宋朝需要的厢军数量远多了以前。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因为有了蒸汽拖船,拉纤厢军裁掉,杜中宵依此开展了营田务。现在营田范围扩展到了两湖,需要的人数更多。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还有运输军队,加上维持地方秩序的,人数不少。</p>

厢军除了内地维持秩序的,还有大量参与工商业生产的,不是越少越好。他们中的很多人,直接创造财富,算是官营工商业的一部分,是生产者。</p>

田况又道:“原来的军校有三处,重新建立起来,似乎不需要这么多?”</p>

杜中宵想了想,道:“河北路的军校可以裁掉,以后若有必要,条件充分了再建就好。京城的军校为主,河曲路的军校位于边疆,以培养骑兵为主。两座军校,配合五十万左右禁军,应该就够了。”</p>

其实除了这两处军校,杜中宵倒是想在南方或者沿海再设一所军校,培养水军为主。不过自己一直没有发展过海军,现在说起来太过突兀。还是等以后,条件合适了再提不迟。</p>

收复西域,灭亡党项,大败契丹之后,宋朝疆域大大向北拓展,需要大量骑兵。现在的宋朝也不缺马,需要一所专长于培养骑兵的军校。以前杜中宵在河曲路的时候,武都军校培养各种军官,以后会慢慢改变。有了京城军校,大部分军官还是由这里培养得好。</p>

随着禁军整训,增加了大量官员,指挥权被分割,实际上军队指挥官的权力受到限制,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可以带军队造反。不过,皇帝怎么考虑,可难说得很。军队的布置,必然会在京城有大规模的机动兵团。所谓内外相制,这一点只怕不会改变。</p>

第116章 都堂议事</p>

进了都堂,与中书的诸位宰执见礼,各人落座。</p>

文彦博道:“京城新得大同府来的消息,耶律宗愿已经献城,收复大同府。到现在,燕云地区土地已经尽复,大宋一统宇内。接下来如何,需要我们仔细商议。这几年对外战事不断,朝廷花钱太多,有些撑不住了。幽州之战,已经卖了一年的债券,接下来的一年要还本付息啊。”</p>

其实杜中宵记忆中的国家债券,没有这么麻烦。从来都是一年比一年的债券多,发新债还旧债,只要政权稳定,根本不需要考虑还债券的问题。不过这是新生事务,朝廷还真当是一回事情。这些年的财政状总良好,朝廷不希望欠债。如果入不敷出问题巨大,他们就想着赖账了。</p>

田况道:“幽州和云州,山前山后,本是连成一体。现在尽取两地,夹在两州之间的奉圣州朝廷必取。如若不然,奉圣州可以威胁两地,时间长了,契丹实力恢复,又成大患。我与杜太尉商量过,现在天下有禁军七十五万,契丹大败,当行裁撤。保留四十万到五十万之数为宜。裁撤禁军,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完的。在此之前,可以用兵于奉圣州。一边打仗,一边裁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