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99节(1/2)

好书推荐:

张岊笑道:“便是这个道理。偌大雄州,还拿不出百十贯钱来。”</p>

马怀德摇了摇头。百十贯钱,对雄州来说还真不是小数目。说是州,治下只有两个县,这两个县还全都治雄州城,只有一个知县,一个县尉。治下的民户,太宗皇帝时就免了赋税,州里哪还有钱?好在驻军多,从他们的军费中挪些出来,反正也是用于军校,不算乱花。</p>

第204章 赴考</p>

算了工钱,朱照仁道:“天虽然已经黑了,时间却还早。不如我们去饮一杯酒,解解乏。”</p>

孟学究摇了摇头:“来年春天,家里还有许多使用,如何敢乱花钱?你们几个去吧,我回到住处歇下就是。现在过得苦一点,以后手里有钱用,全就好过一点。”</p>

韦信道:“学究,每日里花个一二十文,找些乐子,又不差了什么。漫漫长夜,回去睡不着,一个人在屋里面闷坐,也不是办法。”</p>

孟学究哪里肯?这样赚钱的机会,可不是常有的。好不容易碰上了,不只是要努力干活,还要节俭才是。工地是天黑就停工,现在夜里漫长,回去自己待着就是。</p>

正在几个人说话的时候,一边记账的刘奕过来,对他们道:“你们不要喊孟学究了,学究都是发了钱记在账上,身上本没有几个钱,如何跟你们去饮酒玩乐?”</p>

韦信奇道:“原来还可以把钱记在账上吗?为何我们是每日现钱?”</p>

刘奕摇了摇头:“你们要现钱,当然就发给你们。像孟学究,不想带钱在身上,过些日子回去的时候,就能带几张数额大的钱。无非是你们要钱玩乐,不似学究,一文钱都要攒起来。”</p>

说完,对孟学究道:“学究刚才衙门里的人来,说是河间府的军校招人,凡是识字的,明日都要到雄州去。到那里制一篇策,如果中了,就可以进军校去学习。”</p>

孟学究听了,连连摇头:“一天许多工钱,我可不去雄州。”</p>

刘奕听了就笑:“衙门知道学究这样的人多,舍不得一天的工钱。是以定了,只要识字,去衙门考的人,都发二百文。学究做一天,也不过是一百五十文,多发五十文。”</p>

听说有钱,孟学究的脸色才缓和下来,问道:“我只是粗读几本书,识字而已,并不会写什么诗词文章。这二百文钱,拿着有愧。”</p>

一边的朱照仁道:“学究,钱到了手里,就是自己的,有什么好愧的。衙门愿发,你保管拿。”</p>

韦信也道:“就是,如果我识字,这钱必定拿了。明日到雄州,随便写一篇文,不中也有二百文钱入手,多么好的事情。这个时候,才知道读书好处。”</p>

见孟学究有些犹豫,刘奕道:“学究不必担心,我听人说,衙门只是考人的见识。到了衙门,上午先给书本,诸人看过,下午才制一篇策。内容都是上午看的书里写的,识字就可。”</p>

“有这种好事?”韦信听了觉得稀奇。“我听人说,科举的时候,各州都是通判看着,一个字也不许带在身上。怎么军校考试,反而是把考的发下来。”</p>

刘奕道:“哪个知道,我只是听人如此说而已。这里工地上,除了学究和我,还有十几个人都读书识字,明日一起到衙门去。侥幸考中了,再到河间府考过。”</p>

孟学究道:“</p>

从这里去河间府,来回怕不要十天路程,好大一笔钱来。”</p>

众人听了就笑。这次车站做工的待遇优厚,确实很难碰到。但像孟学究这样,把每一文钱都看得这么重,还真没有别人。要说孟学究是个豪爽的人,平日里朋友聚会,从不心痛钱财。不过跟朋友一起花钱是一回事情,自己来做工赚钱,又是另一回事。</p>

刘奕摇了摇头:“学究,明日去衙门都有钱拿,如果中了,去河间府更加有钱。衙门的人说,如果到河间府,用多少日子,还是按一日二百文算,不会让学子们吃了亏就是。”</p>

孟学究点了点头,心里合计,这种到手的钱,不拿白不拿。不过自己是村学究,虽然日常喜欢看些杂书,诗词文章实在一窍不通,不由心虚。</p>

刘奕是专门来通知孟学究的,当下说了时间,和明日集合的地点,便就告辞离去。</p>

看着刘奕离开,韦信道:“辛苦做活,一日不过一百五十文。学究到衙门里去走一趟,就有二百文钱拿。果然,读书有用处。便如这位刘奕,日常里并不干活,只是记些账,一天也有一百文拿。”</p>

车站工地需要记账的人,因为不干活,工钱比做活的人少些。孟学究其实也可以做,他嫌每日里钱少,宁愿做活。自己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当然选钱多的活计。</p>

闲聊了一会,看天色已黑,韦信和朱照仁等人一起到了旁边的小酒馆饮酒。孟学究一个人,回到了住处,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躺到了床上。</p>

想自己自小读书,虽然没有遇到过明师,也没有受到正规教育,便能找到的书,都尽量读过。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想着建功立业,好男儿轰轰烈烈过一生。可偏偏生在契丹境内,自己是汉人,不能为了俸禄为异族做官。后来娶妻生子,生计艰难,这些心思慢慢淡了。</p>

想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口气。在契丹的时候,孟学究算是仗义疏财的人,好结交各路朋友。到了宋朝之后,变得看重金钱,只是因为环境变了。现在朝廷治下,自己应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应该赚取更多的钱财。什么建功立业,想想就觉得不可能了。</p>

想到这里,孟学究站起身,到窗前推开窗子,看着天上漫天的繁星。前些日子陈锐一军从他们村子经过,大家看到了现在的宋军,端的是军纪严整,威风凛凛。后来听说全歼契丹一万骑兵,周围的百姓着实讨论了好一阵子。这样的战果,对于中原的军队来说,都是其他朝代的故事了。</p>

自己明天到官衙,真能通过考试?如果真地通过了,进入军校,以后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河北路这里,以前不缺参军为将有人。不过那时都是凭个人勇武,或者是身躯高大,这样靠考试招军,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种事情连想都不敢想,实在有些违背常识。</p>

看着天上的星星,孟学究有些出神。在这寂静的夜里,少年时的理想涌上心头。那个时候,也曾想仗剑天涯,也曾想纵马天下,也曾想着建功立业。</p>

第二日一大早,不等太阳出来,韦信等人就把孟学究叫起来,道:“学究,今日到衙门去,祝你旗开得胜。如果中了,回来我们一起喝个得胜酒。”</p>

朱照仁道:“就是。我们一起送你去与别人相会,不要误了时辰。”</p>

孟学究看着众人,点了点头:“好,多谢诸位。且等我净面,要到衙门,需收拾一番。”</p>

众人一起笑,有人打了水来,帮着孟学究洗了脸,仔仔细细收拾一番。</p>

第205章 先读书</p>

阳光从窗子照进来,洒在地上,斑斑驳驳。马怀德看着桌子上的三本书,随手翻了一下,对一边的张岊道:“考策论,不出题目,却让考生看了书之后再答,这样能行吗?”</p>

张岊道:“这是刘太尉想出来的办法,紧急各州送了书来。没有办法,河北路文风不盛,来的读书人多是乡下的村学究,没多少见识,不给书看怎么办?”</p>

马怀德翻着书,过了一会摇摇头:“我参军多年,看这些书,一时也理不出头绪。让这些村学究来看了,能答出什么?太尉,我觉得这样做,实在难说得很。”</p>

张岊在一边坐下,道:“不管那么多了。由于人招不够,最近刘太尉急得很,只有这样办了。如果数年之后,军校里学习出来的人,只有禁军中的将领,没有民间军官补充,可以难办得很。如果从其他军校里调人来,只怕会有矛盾。当年杜太尉在随州练兵,刘太尉便就是营田厢军长官,见识非他人可比。太尉这样做,自有道理。我们只要照着吩咐做事就好,不要管太多。”</p>

马怀德不再说话,随手翻着书,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这是军校中的几本初级教材,主要讲步兵战术之类,是基本内容。刘几定的考试方法,便是让参军的人先看一天书,第二天答一篇策论。策论是根据书中讲的内容而出,理解能力强的,能写出条理来。</p>

考试的要求很低,只要文章条理清楚,立论有据,便就算合格。除非是看了一天书,对书中内容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说什么的,才不录取。河北路二十余万禁军,需要补入的军官很多,河北路广招读书人,也未必能满足军中所需。这个年代,读书认字的人还是太少,只能如此。</p>

宋朝的文事,还是要看江南。特别是江西路和福建路,读书识字的人特别多,文风鼎盛。而且形成了一些大家族,对于科举,特别有经验。而像河北路,由于处在边境,而且灾害众多,民间税赋又重,读书人不多。今年是大比之年,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河北路登第者仅有四人。而在江南,仅福建路就有六十九人,有天壤之别。由于历史原因,军校都是设在北方,除了京城军校的落第进士,河曲路军校和河北路的军校,学员都只能取自周围,对于文化知识要求只能放低。</p>

马怀德知道此事,只能摇头。雄州这个地方,多少年没有进士了,文风实在不盛。民间就连蒙学的地方都少,除了做生意的和衙门的吏人,读书认字的着实不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