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61节(1/2)

好书推荐:

厉凝知道韩琦是派人保护自己,也生怕出意外,不敢推托,拱手谢了。</p>

韩琦派了人,与厉凝和萧兑一起出去。直到两人走得远了,才对一边的富弼道:“经略,你可知道这信是谁写来的?真真是正磕睡的时候,有人送来了枕头!”</p>

富弼道:“难道还能是耶律重元写来?他最近战事不力,手下叛逃的人不少,内外交困,要投降本朝说得过去。相公此来,不正是为西京道?重元愿降,当然是天大好事。”</p>

韩琦道:“不是重元写来,不过此人也是厉害人物了。信是重元下的萧革写来,来送信的两人,一个是萧革的管家,另一个是他的次子。”</p>

富弼道:“哦,不想却是萧革写来。他是重元手下第一重臣,军政大权多在他的手中,不是其他人可比。现在重元形势不利,萧革要给自己找后路了么?”</p>

韩琦点了点头:“正是如此。他在信里说,愿意以西京道相献,换下半世的富贵。”</p>

一边说着,韩琦又把信仔细看了一遍,交给富弼。</p>

富弼接过信看了,道:“这个萧革倒是大方,说只要朝廷接纳,他就带着整个西京道来献。不过话说回来,他能做得了西京道的主吗?耶律洪基已到天成,半个西京道都没了,他献什么!”</p>

韩琦笑道:“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萧革这是要价来了。其实我们也知道,听怕萧革能够做主,也献不来西京道。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萧革有意归顺朝廷,这就足够了。枢府要我们夺的,本来就只有朔州。有萧革做内应,这一州还是容易。”</p>

富弼点了点头:“不错,萧革是重元下的第一重臣,仅是朔州一城,倒是不难。不过看信里面萧革的口气,一座城,他只怕觉得配不上自己的身份。”</p>

韩琦摇了摇头:“其实,信里萧革怎么说不重要,只要他愿意降就是了。现在局势,耶律洪基已经大军压境,我们时间太短,想多得土地,并不容易。能有朔州一城,也已经不错了。好,此事我们再仔细商量,看看怎么给萧革回信。”</p>

第103章 争议</p>

枢密院,几位枢密使副坐在一起,议论前线战事。</p>

贾昌朝道:“狄青自破了灵州,后来的战事都极是顺利。前几日破了盐州,正一路向东攻宥州和洪州。党项人虽然有抵抗,却不激烈,想来一两个月就可以结束党项战事了。”</p>

杜中宵道:“进展虽然是顺利,可听说前线军队军纪不严,多有杀戳。党项大局已定,剩下的只是余部,应该知会狄青,约束部下。”</p>

贾昌朝道:“二十万大军作战,哪里能够严守军纪!只要作战顺利,其余只好依着将领了。”</p>

杜中宵摇了摇头,正要再说,一边的田况道:“河曲路言,耶律重元属下大臣萧革,派了自己的儿子带信到胜州,意欲归顺朝廷。依此看来,契丹两帝相争的局面即将结束,狄青越早结束战事越好。”</p>

贾昌朝点头:“灭了党项之后,河曲路再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契丹。韩琦所部有二十万兵马,再加上狄青所部二十万,可与契丹一战!”</p>

见贾昌朝战意昂扬,杜中宵忙道:“太尉,军队不能这样简单算的。朝廷数年蓄积,去年战事已经消耗一空,无力进行大战了。对契丹,还是用各种手段,能得一州两州最好。把险要的地方避过去,以后积蓄充足的时候,利于出兵就好。现在大战,耶律洪基新胜之后,正是士气最的时候,只怕对朝廷不利。”</p>

贾昌朝道:“杜副使,蓄积不足,是因为朝廷体恤民情,未加赋税。现在正是大好时机,只要加些赋税,并不难支持三四十万人作战。能夺了云州,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p>

杜中宵本待再说,微微摇了摇头,闭上了嘴不再说话。自己真正担心的,是狄青那二十万人,能不能及时投入战场。如果真的有天大的机缘,一时增加赋税,从民间搜刮物资不是不行。可现在的情况,狄青那二十万人,表现出来的战力,实在让人不放心。</p>

宋朝与契丹数次大战,并不是战力不如契丹,而是两军胶着,往往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中间一个失误,就导致战局逆转,最后大败。越到后面,大军团越是指挥不灵,成了顽疾。</p>

狄青自己的指挥,也看得出来,一直把大军团掌握在手中,不敢分兵,一分兵就出事。朝中的官员习惯了以前的宋军还没有什么,杜中宵却提心吊胆。因为军队这样的不受控制,宋朝吃的亏不少,不能再重蹈覆辙。只是现在的情况,杜中宵不能逆贾昌朝的意思,只好闭嘴。</p>

恢复燕云,是宋朝立国时定的国策,到了真宗朝没有办法,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现在宋朝军力占了优势,生出这个野心的官员不少,就连赵祯自己都跃跃欲试。</p>

贾昌朝道:“萧革有意归顺朝廷,可命韩琦,与他多多联系。如果能献大同府,朝廷可给重赏,</p>

公侯不在话下。诱之以重利,可有意想不到的好处。”</p>

见贾昌朝意兴勃发的样子,田况道:“太尉,新下党项,对契丹还是谨慎一些的好。如果没有耶律重元配合,仅凭萧革一人,想下大同府,是非常困难的。耶律洪基大军已到天成县,离着大同府不远。哪怕是萧革想要归顺朝廷,我们也不如洪基便捷。杜副使定下夺取朔州,以后许图进取,是合适的。当然能够多下一两城,比如应州、蔚州,那就更好了。”</p>

贾昌朝道:“契丹两帝相争,云州就在眼前,不趁势夺了,岂能甘心!”</p>

杜中宵道:“太尉,本朝战西域、党项,一切顺利,未遇大战,对契丹可不能这样想。与契丹相比较,西域、党项都是小势力,军力不强。但契丹不同,本是大国,带甲百万,战端一开,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与契丹开战,朝廷必须早早做准备,军中有了积蓄,才可以从容应对。如若不然,一个失误,就容易国本动摇。河北路一马平川,不可掉以轻心。”</p>

贾昌朝看田况和杜中宵都反对自己,不由转头看程戡。</p>

程戡道:“党项战后,这几年关中和京西路的积蓄全部耗光,一时之间,难以筹集。而且党项十几万俘虏,也不能不管,还是安稳几年再说。还是按杜副使说的,先取朔州,打开到大同府的道路为好。”</p>

见程戡也不支持自己,贾昌朝只好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p>

前几日,让杜中宵跟曾公亮、张方平定对契丹的方略,杜中宵提议先朔州,而后与契丹议和,得到了朝廷认可。不过萧革致信韩琦,贾昌朝认为有了希望,提出进攻大同府。杜中宵是副使,又是刚刚进枢密院,没有办法,只能众人讨论一下。</p>

契丹是党项没法比的,地盘广大,作战动辄纵深数百里,宋军的优势不明显。而且雁门关路险难以跨越,想把铁路修到大同府可不容易。幽州以北以西,铁路很难到达,作战的耗费不是以前可比。杜中宵所想的,就是打开朔州缺口,不刺激契丹。等到再积蓄几年,重新整训禁军,到时与契丹决一死战。</p>

贾昌朝是以经学侍讲起家,小心思很多,但吏干并非其所长。文官政治尚且一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军队,就更加两眼一抹黑。只是看到这两年对外连战连胜,想在自己任上,多立些功劳。真正能不能做到,他就心里没数了。跟这位枢密使搭档,杜中宵觉得自己累得很。</p>

议罢事,杜中宵回到自己官厅,看着前线狄青发来的公文,仔细思索。</p>

攻破灵州之后,狄青各部进展顺利,再没有据城死守的党项军队。盐州轻松而下,大军展开,向横山腹地而去。不过由于后勤距离拉长,而且进入了横山的人口密集区,军队部分实行因粮于敌的政策,大量从占领区征调粮食,引起了很多矛盾。</p>

杜中宵并不反对因粮于敌,不过要军队统一进行,有严格的政策,不要过于压迫占领区百姓。不然等到战后,各种问题积攒在一起,很难解决。那里本就是党项人的起家之地,不能让百姓信服,以后的统治必然也不稳固。现在狄青大军做的,就已经激起了不少党项人反抗。</p>

叹了口气,杜中宵把公文放下,仔细索对策。横山地区,后世有个更加名声响亮的名字,陕北根据地。那里交通条件复杂,人口相对分散,和平时期都不好治理,更何况现在。占领那里,单单靠着杀人是不行的,必须要安抚人心。狄青所部的禁军,实在很难完成这个任务。</p>

想了又想,杜中宵也想不出来更好的办法,只能叹气。但愿狄青把那里的党项酋长消灭后,迅速把军队撤出来,另想办法吧。党项虽然灭亡,要妥善治理好其辖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以前的老办法,比如建立营田务,合并村寨等等,在横山地区都不现实,那里的地形太破碎了。真正治理那里,还是要把各个蕃部打散,势力分散,而后设置郡县,派遣官员。什么时候能够治理好那里?杜中宵都不知道。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只要他们不再作乱就好。</p>

第104章 安排</p>

让萧兑进了书房,萧革迫不及待地道:“此次去胜州,结果如何?”</p>

萧兑道:“胜州果然是北地第一繁华之地,比这西京不知道热闹了多少!那里有铁路,阿爹,我跟你讲,铁路真是铁筑的!那火车,长长一列,笛声一叫,便就奔出去——”</p>

萧革一拍桌子:“我问你与韩相公商理得如何,哪个要管这些!信交出去了没有?”</p>

萧兑这才想起正事,道:“我与厉知院到了胜州,就去见韩相公。可恨守门的卫士狗眼看人,竟然拦着不让我们进去。还好遇到赵滋太尉,为我们分说,进去见到了韩相公,把信递了出去。”</p>

听儿子尽说些不相关的事情,萧革心急如焚,忙问:“韩相公说的什么?”</p>

萧兑一愣:“没说什么啊。韩相公派了个人扮作买货物的客商,陪着我们在胜州城里游玩。呀,胜州真是热闹!特别火车站那里,有诸般货物,还有来自各地的商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