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215节(2/2)

好书推荐:

陶十七点了点头。自己就是铁监的官员,有人占便宜可不行。只要管理到位,能收上钱来,民间小厂自己制造,赚些钱也没有什么。有了这许多的小厂,整个地区的技术素质上去,人也好招。</p>

这就是铁监带给地方的好处,不只是人员培训外流,还有成套的零件供应。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换个地方不但做不出来,买也不买不到。就如收割机,别的地方也有能人,能够把机器拆了之后,完全仿造出来。但关键的割刀、传动等零部件买不到,还是做不成机器。</p>

如带动割刀的轴承,用的是特殊品种的青铜,加入润滑油才能正常工作。买不到这些,用其他材料很快就磨坏了。更不要说割刀,制造困难且不说,材料用的是高碳钢。铁监的高碳钢很少卖到外面,价格奇高,而且朝廷有管制,类比于军器,民间根本不可能造出来。</p>

一个铁监还是小事,由铁监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工业发展,相辅相成,才造就了这一带的繁华。如果像后以生产值论,铁监在京西路第一,超过了首州河南府。</p>

民间小厂开得多了,很多人员都到铁监的学校培训过,实践中产生许多奇思妙想。现在很多民间制来的机器,是铁监的人也没有想到的,反过来要向民间学习。</p>

陶十七这些搞技术的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从民间买些工业品回来,进行研究。他们制造的或许不够精细,但其思想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不断地发明新东西出来。</p>

铁监是一粒种子,带动附近州县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p>

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p>

离了吴员外家,十三郎道:“我一想着,如果随在官人身边,混不出个名堂来,便就回到家里种地去。这些年也攒了些钱,回乡买上几百亩地,做个乡下员外。没想到几年功夫,一切就都不同了,现在回乡买地,做不成员外,必须要有些产业才行。”</p>

姚守信道:“也未必都要做这些生意。我驻地那里,主人家种得好葡萄,一年也能卖不少钱。这两年学着用葡萄酿酒卖,真真是好生意。”</p>

陶十七道:“莫看酿酒的生意赚钱,很难做长久。此是朝廷禁榷之物,酒税在那里,必须要交。你生意好了,官府就要加税,减税的时候,生意其实难做。白酒好一些,难以自家酿造,葡萄酒不行,交了酒税之后价格上去,很多人家都自己酿造。这酒不要好酒曲,用糖即可,太过容易。”</p>

十三郎道:“说起来尴尬。这几年京西路的日子过得好起来,百姓的手中有钱。又有了商场,诸般货物价钱都比从前便宜许多,人人得到好处。惟有这酒,因为官府禁榷,价钱不见降下来。”</p>

陶十七道:“此事我听铁监的几位官员讲过,酒非必要之物,不必看数量,只看收多少酒税。百姓的日子好过,手中有钱了,酒税就多。如果酒税少了,必然是百姓日子不好。酒价他们不在意,价钱高了自然买酒喝的人就少,价钱低了酒就卖的多,酒税总是大约不变。”</p>

十三郎吐了一口:“这些地方官员,实在懒惰得很!酒税不变,他们便想办法让酒的价钱高,收税容易。却不知道酒税收得高了,卖的价钱便高,百姓难得喝一口到嘴里!”</p>

陶十七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说话。酒不是必需物,因为要用粮食酿造,官员提高酒税有根有据,任谁都说不出不是来。为了方便管理,当然不会把酒税定得太低,反正卖多了又不会增加酒税总额。</p>

听两人说得热闹,姚守信道:“以前在营田务的时候,听提举讲过官府如何管商人。要想让治下商业繁荣,普通百姓得到好处,便要破除种种壁垒。壁垒破除得越干净,百姓得到的实惠便就越多,治下的商业便越发达。但对于官府来说,这些规矩全部取消掉了,管起来就少了抓手,是以此是两难之事。这几年京西路的商业因何发展得快?商场其实在其次,而是借开商场,打掉了各种行会,取消牙人。各州县之间,各行业之间,再无能够把持市场的行会和牙人。借着这一股风,很多人富了起来,百姓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没了行会牙人,官府就少了抓手,对市场管理不灵。所以鼓励百姓或者自己,或者数家合起来,立会立社,对会社官督民营。现在正是大破之后大立之时,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等到某些会社慢慢做得多了,再有几家联合,</p>

自然又会形成新的行会。只要有了行会,商业就萎靡,价钱上去了。”</p>

十三郎道:“官人经常如此说,凡做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我们行军打仗也是如此。是以每次建议计划,必须写明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会产生什么好处,如何兴利除弊,缺一不可。不熟悉的人,有什么好处能写清楚,产生什么坏处则茫然不知如何写。我们做官的人,从这里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熟手。”</p>

从这里,几个人的话题又转到了军中管理。符合这种公文格式不难,但写得清楚明白,让上级一看就认可,还是不容易。关键就在每个建议,会产生什么坏处,怎么做才兴利除弊,提早做预防上。真正的内行上司,从预估产生的坏处,兴利除弊和预防上,一眼就能看出属下对本职工作掌握的如何。反倒是上司外行,就只会看这建议能带来什么好处,坏处既不明白也不重视。</p>

这就是公文中的题眼,上司能不能看出题眼,辨认清楚,下属就知道是不是内行人氏。相反上司也可以从这里,对下属的能力有个大致估计,此人可不可以担当重任,还是只能做日常事务。</p>

十三郎和姚守信都是杜中宵一手带出来的专门官员,被训练得多了,自然明白这些。</p>

行会、牙人,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垄断了市场,控制了供应的价格,对商业必然会形成破坏。货物价格高,但制造者并不会得到好处,普通百姓更是如此。行会和牙人会从高价中得利,不只是赚得多,更重要的是利润稳定。</p>

作为禁榷之物,官府的酒税就清楚表明了这一点。提高酒税,抬升价格,民间消费量减少,自己酿酒的人家增多,提价不提量。降低酒税,则促进民间百姓消费,数量上去。两相比较,酒税基本固定。只不过因为酒是消费品,官府不单只是算经济账,会把酒税定在一个合适的数额上。</p>

行会与官府行为类似,作为管理者,希望有尽可能高的收入。他们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面向消费者的销售商,既然收入基本固定,自然会倾向于提高价格,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获得额外的好处。如果生产技术发展了,商会依然会优先压制生产,提高价格,保证自己的利益。</p>

初立的会社,以生产者为主,很少有行会性质,官督补充他们的不足。随着优胜劣汰,其中一部分做大,成为了新的行会。此时官督的作用是把新的商会破坏掉,保持生产和商业的活力。</p>

杜中宵在京西路数年,这一套商业体系亲手建立起来,自然比谁都清楚。可惜时间太短,京西路一直处于释放活力的时期,他找不到机会试手,摧毁一部分重新成长起来的行会力量。</p>

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多的是。此时广泛存在的行会牙人不说,京西路已经尝到了甜头。后世历史上的大盐商,借助官方力量垄断盐业销售,既不会让盐降价,也不会让百姓得到好处,自己富可敌国,只是方便了朝廷管理而已。当后来进入工业社会,一些国家的农业出了统一的协会,他们的存在同样既不会让生产者得利,也不会造福于消费者。而只会做为管理工具,有稳定的作用就了不起了。</p>

铁监是京西路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营田厢军集中在这里整训,让很多官兵开了眼界。营田务与此不同,是半军事化管理,一切显得井井有条,生活安稳,但却没有铁监这种肆意生长的经济活力。</p>

抬着猎物,一路回到了十三郎马军的驻处,杨文广、赵滋和窦舜卿得了消息,已经等在那里。</p>

见了礼,十三郎吩咐属下收拾猎物,用大锅煮了,准备酒筵。姚守信吩咐随从回自己住处,从那里要些好葡萄来下酒。现在正是瓜果上市的季节,军队驻地虽然偏远了些,却是不缺。</p>

各自落座,窦舜卿道:“骑主,那一日吃的炙肉不错,怎么不见今日准备?”</p>

十三郎笑道:“羊多少钱一只?能省就省一些。这些日子大军入驻,市面上的羊价涨了不少。山里打来的猎肉,肉怎么比得过羊肉?烤来吃不成的,只能大锅煮烂,吃起来才有味道!”</p>

第221章 朝廷来人</p>

刚刚进入七月,如京使赵瑜任京西路钤辖,专管捉捕盗贼。赵瑜一上任,便就到了铁监。</p>

杜中宵正在野外的营帐里,与杨畋、刘几等人商量军情,布置后面的演练,一个小军官进来,叉手道:“提举,新任京西路钤辖赵瑜,到过铁监之后,来到军中,现正等在后方的营地。”</p>

杜中宵皱了皱眉头:“现在正是盛夏,要紧的时候,怎么还有人来?等到了秋后,北方虽然天气渐凉,听说广南却依然酷暑不退,跟现在的天气相差不多。正要让军中熟悉这种天下如何作战,却不时有人前来打扰。前些日子,新任的许州知州贾相公,刚刚派了将领过来观看,现在又来人。”</p>

许州知州带京西路安抚使,一路帅臣,本来是文彦博,上个月刚刚调走,换了贾昌朝来。作为本路帅臣,杜中宵带营田厢军在铁监一带演练,贾昌朝特意派了信得过的将领,前来查看。杜中宵跟文彦博和贾昌朝在平贝州之乱时有些交情,当时书文往来,算是相识。这些年杜中宵的地位上升,两人都只是派人来问一下,并没有过多干涉。</p>

刘几道:“提举,赵瑜是前太尉赵振之子,其兄赵珣深受圣上看重,不幸亡于定川寨之战。赵瑜因此被提拔,非是普通人物。既到军中,我们当过去见一见。”</p>

杜中宵道:“也罢。吩咐下去,让全军按先前已经定好的,继续演练。我们回大营!”</p>

此次练的是步炮协同,在澧水上游,叶县与鲁山县接近的地方。姚守信、十三郎、杨文广、赵滋和窦舜卿各带精锐,依照作战计划进山,在杜中宵等人指定的战场,检验炮火攻击,为步军执行战场掩护和战场隔断。同时骑兵出动,保护炮兵炮队和全军侧翼,同时进行迂回攻击。大军刚刚展开,杜中宵帅帐的军官正在勘查附近地形,制做军用地图,连最后的演练场地都没有确定。</p>

几人上马,带了亲信随从一路急行,回到出发前的大营。</p>

赵瑜早已等在里面,见到杜中宵等人,忙叉手行礼。</p>

寒喧毕,分宾主落座,杜中宵吩咐上茶来,对赵瑜道:“不知钤辖远来,未能远迎,万望恕罪。这几日大军正进山演练,刚刚展开,诸事纷杂,招待不周。”</p>

赵瑜道:“提举演练大军是正事,在下是闲杂人员,叼扰了。我到京西路任捉捕盗贼,本不欲前来这里,以免麻烦提举。奈何出宫时,官家特意交待,到这里来看一看。你们军中如何演练,与先前的西军相比如何,要在事后给官家份奏章。”</p>

听了这话,杜中宵还能说什么?向好处想,皇上还没有把自己这支厢军忘掉。不好的地方,就是皇帝惦记的实在太多了些。自己这几万厢军,一下集合起来,地方关心,皇帝同样关心,还特意派来了位自己信得过的官员,前来查看。</p>

饮过了茶,杜中宵道:“既是如此,钤辖明日随我进山,看看演练好了。我们军中与其他的军队不同,都是用的火枪火炮,打起来自然也不一样。眼见得实,这种事实不亲眼看一看,总是难知究竟。”</p>

赵瑜道:“火炮是好物!这几年我在西北,许多要害城寨都开始安装火炮。加固营垒,在城墙上设炮塔,与他日不同。西贼本就不善攻城,有了炮,城寨更是固若金汤。只是一点,秦州、镇戎军一带距中原路途遥远,现在又没有铁路,运火炮的炮弹都非常不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