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80节(1/2)

好书推荐:

当天晚上大家尽情而散,一夜无话。第二天,议论营田事务。</p>

京西南路大州为邓州和襄州,其中又以邓州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农业发达的地方,是营田关键。</p>

邓州治穰县,南阳郡,武胜军节度,辖县五。内乡、淅川、顺阳三县沿汉水的支流淅水分布,在群山之中,扼进入陕西的武关道。平地有两县,为穰县和南阳。县的分布说明了这里的现状,群山之中有三县,肥沃的南阳盆地却只有两县,人口严重不足。</p>

自先秦两汉,这里就是中国要地,与北边的洛阳一起并称宛洛,中间鲁关道连接。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是能够赖以争夺天下的富庶发达地方。数百年后,特别是晚唐五代战乱,人口流失,田地荒芜,早已没有了往日景象。先朝开辟的陂塘渠道早已荒废,特别是穰县和南阳两地,地广人稀。</p>

除役厢军首先入邓州,由知州范仲淹主持,在穰县和南阳两地营田。组织参照唐州营田务,邓州派一官员常驻。唐州提供土地、耕牛和种子,转运使司提供农具,其实就是从铁监调来,当作偿还营田务的欠款。收获漕司和州县按比例分配,大致五五分成。</p>

此时对一个地方的称呼,除了称州名,还可能称郡名或者节度,特别是历史优久的地方。比如西京河南府,为洛阳郡,时人常以洛阳称之。邓州为南阳郡,时人多以邓州和南阳并称。襄州为襄阳郡,多称襄阳。郡名多是隋唐传下来,便于与历史衔接。</p>

襄州,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是转运副使的治所所在。治下六县,人口比邓州更加稀少。南阳襄阳盆地连成一体,土地平旷,自古也是人口众多的地方,是此次营田的第二重地,营田事务由转运使司直管,襄州从旁协助。转运使司派一官员主管,同样参照唐州营田务条例,收获与地方分配。</p>

随州,汉东郡,崇义军节度,境内平原和低山丘陵交错分布,是营田第三重地。治下三县,人口不多,可开垦荒地极多。杜中宵带营田务驻治下枣阳县,兼管北边的光化军和信阳军营田,随州协助。</p>

其余几州多是山区,虽有闲田,开垦不易。由州县报转运使司,酌情分派营田的厢军,由州县官员主管,同样参照唐州营田务条例,同转运使司分配收获。</p>

唐州知州李复圭一再提出营田稳定之后,应当撤销营田务,划归地方治理。此次相约,每地营田开地三年之后,把分散的营田村落划归地方,聚居区则到时再议。</p>

议罢营田事务,看看末色还早,众人各自加去休息,晚上李复圭在江边酒楼请客。</p>

杜中宵正要回驿馆休息,随州知州向综前来,拱手道:“运判,左右无事,我们到外面看一看唐州风景。营田务驻枣阳,正在下官治下,以后多有叨拢的地方。”</p>

杜中宵急忙回礼,连道不敢当。</p>

向综是太宗时宰相向敏中的孙子,父亲向传范娶南阳郡王赵惟吉之女,为外戚,恩荫为文官。一任知县,因善于治盗,通判桂州、常州,新近刚升为知州。</p>

杜中宵此时官位较高,不过年纪又轻,资历又浅,向综自称下官过谦了。他是外戚,喜好结交文人士大夫,在官场上混得好,身段柔软是必须的。</p>

出了州衙,范仲淹、欧阳修和宋祁已经等在外面。见杜中宵来,欧阳修道:“杜运判是许州人,父亲是州进士,入京赶考不合落第,一时困顿。杜运判少年英才,当时写了篇小文,甚得苏子美赏识。”</p>

范仲淹叹了口气:“可惜了苏子美,一时之错,困顿至今。听说去年起复为湖州长史,不知以后还会不会重用。这几年他纵情山水,有些灰心,不要消磨了志气才好。”</p>

湖州长史是文散官,用来安置贬官罪官的,并没有职事。苏舜钦数年前削职为民,虽然只是个只有名义的散官,终究是重新有了官身,以后有复起的希望。这几年,杜中宵出钱托人,不断为苏舜钦的事情奔走,现在才看到了点希望。庆历新政已经过去多年,往事已经淡了。</p>

宋祁的哥哥宋庠对杜中宵印象不错,他又是许州知州,杜中宵的老家所在。得了向综邀请,特意前来相会。而且宋祁跟欧阳修一起修唐史,来往也多。</p>

范仲淹与向综是老相识,数年前向综通判桂州的时候,还曾写诗赠他。</p>

欧阳修则是跟着叔叔在随州长大,少年时光都是在那里渡过。此次到了唐州,有意回随州一趟。</p>

五人离了州衙,走在唐州的街道上。铁路通到这里,唐州现在商贾云集,非常热闹。几人在街上漫步而行,看着路两边出售各种货物的店铺。最近几个月,州城里开了很多卖铁监货物的铺子。许多从荆襄来的客商,便从这里购货,乘船沿唐河而下,形成了一条新的商路。</p>

不知不觉,就走过了车站,只见一条铁路在前方,向北蜿蜒而去。</p>

看着铁路,范仲淹叹道:“没有想到世上还有此种神物,烧煤就可以拉着人物远行千里。有如此好处,以后必大行于世。道路四通八达,天下必为之一变。”</p>

几人点头,都道如此。</p>

杜中宵也不知道铁路在这个年代盛行,先在中国发展起来,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可以肯定的是,跟历史上的格局会大不相同。说不定丝绸之路会再次兴盛起来,海运的重要性会受到一定抑制,沿着铁路中原势力向西北加速扩张。在轮船大兴之前,海运成本并不会比铁路更低,中亚会远比历史上的格局更加重要。中原文明会与正在扩张期的绿色宗教迎头撞上,一连串火花先把亚欧大陆点燃。</p>

历史上蒙古人的铁蹄几乎横扫了亚欧大陆,在西边他们扩张到极限,停下脚步,留下了半个欧洲的土地和人口。就是在留下的那片土地上,爆发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如果铁路通到那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必然完全不同了。</p>

这是个骑兵纵横的时代,哪怕有了火枪,短时间也无法改变。火枪火炮,对这个时代来说,是大多数国家所承担不起的。党项人有部分军队还在使用骨制箭头,哪里有那样多的钢铁。</p>

正在这时,欧阳修指着铁路道:“咦,你们看,那里怎么有马车行在铁路上?”</p>

杜中宵抬眼看去,铁路上果然有马车,还不是一辆,而是一个车队。心中隐约猜到,可能是地方商队占铁路的便宜,道:“这可是稀罕事,走,我们过去看看。”</p>

到了近前,只见五辆马车,拉着满满的货物,不紧不慢地走在铁路上。马车的车轮经过改装,刚好卡在轨道上,下了铁路,也可以在正常的路上行走。</p>

宋祁道:“这倒也是个办法。若是没有火车,马车走在上面也省力不少。”</p>

杜中宵道:“相公,这可不是好事。如果没有火车,建铁路供马车行走根本划不来。不说马车走得慢拉不了多少货物,单路上建马铺供应粮草,就不是小数目。再者马匹长期役使,多发疾病,根本行不了远路。马拉着车走铁路,百十里还使得,远了就没有用处了。现在是铁路上的火车太少,这些人改了车子占火车的便宜罢了。此事若不制止,以后走得多了,必有被火车撞得人马俱亡的事!”</p>

马拉铁路在欧洲也曾经兴盛过,主要是在矿区,和工业区到海港的地方。几十公里,沿途有补给站点,也是个办法。不过长距离没有什么意义,成本与收获不成比例。</p>

杜中宵倒不是不许百姓占便宜,但马车走在铁路上,实在太过危险。</p>

第120章 谨慎为上</p>

看那马车走得不紧不慢,杜中宵道:“这不是小事,这些人一有懈怠,不及察觉火车开来,撞上就是几条人命!我们等在这里,唤李知州来,让他处理此事!”</p>

范仲淹道:“运判,算了吧。晚上李知州在江边酒楼设宴,那时再说不迟。”</p>

杜中宵怕出了人命官司,影响铁路发展,正要分辨。一边的向综轻咳一声,道:“范相公说的有道理,些许小事,何必去请李知州。等到晚上饮筵之时,让他以后严加约束即可。正好各位知州都在,一起说给他们知道,此事不可行。”</p>

说完,向杜中宵使了个眼色。杜中宵心领神会,不再分辨,五人继续前行。</p>

走在路上,向综故意落后几步,低声对杜中宵道:“运判,你误会范相公的意思了。”</p>

杜中宵有些不明白,问道:“何以出此言?”</p>

向综道:“这是官府修的铁路,不许百姓行走。你看那几辆车,走得甚是从容,而且就在城里,若我猜得不错,十之八九他们是得了本地官吏的准许。官吏为何允他们行走?当然是收了钱。如果此事有李知州允许,叫过来岂不尴尬?事后再说,不落李知州脸面。”</p>

杜中宵点了点头,这才恍然大悟。范仲淹是个在官场成精的人,刚才必然是这个意思。</p>

如果是个寻常知州倒也罢了,杜中宵身为运判,本就有按察官吏的职责。李复圭跟别人不一样,他功名心极重,当着这么多人被叫过来,以后肯定记仇。他父亲李淑,在官场上本就以心胸狭隘著称,又是资历极深的大臣,被这父子记恨上,以后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吃亏。</p>

杜中宵少年进士,在官场上没遇到波折,一直顺风顺水。合作过的朝廷重臣,夏竦赏识,把他带到河东路。郑戬对事不对人,跟杜中宵的性格相合,没有遇到过阴招害人的事。随着官职升迁,以后只怕不会这么顺利了。一个不小心,就不知什么时候得罪人。</p>

此时的官员,不到大两省和待制以上,没有摆谱的资格。以地方来说,转运使和提刑执掌着一路事务,又有按察官员的职权,自该凌驾于州县之上。实际上,州才是完善的政区单位,知州总揽大权,一州事务无所不管,转运使和提刑很多时候是奈何不了知州的。更不要说,很多知州是重臣外放,重要地方一般是资历极深的官员,一个不小心几年之后就成了你的顶头上司。</p>

地方为官,各种关系相当复杂,一有不慎,仕途就会起波折。跟后世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关系可不一样,不要说路与州之间,就是知州和通判,知通与幕曹官,也不能说一不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