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钱粮(1/1)

好书推荐:

在泰山军诸将中,蒙沮算是比较独特的一人。 最早他就负责泰山军的游奕、哨探工作,后来更是做到了飞军大将,执掌对外军情的工作。 由于多年都是在条线上工作,他也养成了做事细谨的工作态度。 不细谨不行啊,无论是哨探还是谍报工作,一个疏忽就可能直接丢了性命,不细谨的早就都死了。 至今蒙沮都记得他初次带人哨探的时候,一名与他同时投军的山寮,就是因为粗疏而暴露了行踪,最后被泰山本地的豪势部曲给发现,全小队都战死了。 而现在蒙沮负责组织绣衣卫的工作,核心还是要保护王上的安全,那就更让蒙沮越发谨慎起来。 别人想到的,他蒙沮都想到了,而一般人想不到的,他蒙沮也想到了。 就单说一个细节,绣衣卫的日常工作中不是有擎执卤簿、仪仗这些工作嘛。 蒙沮竟然别出心裁的在那些伞盖内圈上铁线,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时,擎执伞盖的绣衣卫可以出伞保护张冲。 这心思也是绝的,毕竟无论是伞盖还是团扇,在表面都是一些仪仗道具,刺客好不容易突入到了最后一层了,谁会注意到那些仪仗队? 而这时候,这些仪仗队的彪形大汉一个个从伞盖下抽出铁丝缠的长矛跳出来,这局面,你说你是刺客,你受得了不? 这还只是一个小细节,更多的因为保密原因都不对外宣示,只有你真的遇到了,才会明白绣衣卫们多么严谨细致。 当然,承担这样重要的工作,绣衣卫们的待遇自然是不用多说的。 这其实也符合权力的运用之道,那就是越是身边的人,越要示之以亲,如此才是安稳之道。 但并不是所有君王都能有这个意识的,他们沉迷在至高无上的的权力幻觉中太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对待身边人,特别是一些宦官、宫女们,那是苛刻酷待,总以为自己无论怎么做,这些人都只能应着,不敢反抗。 但实际上呢?越是身边人,越对你所谓的君权没有幻觉。 为何? 因为这些亲近人才看过你私下的丑态,明白你无上权威下的黄袍下,也不过是一具肉体凡胎。 而相反呢? 一旦这些人被逼到了绝路了,他们也是最能威胁到你的人。 普通人被惹急了,他能找到谁?还不是随便找一个能接触到的小吏杀一杀,美名其曰是“官逼民反”。 但真正能逼反你的那些人,你一普通人是压根接触不到的。 但上位者的身边人可不是如此,他们一旦被逼反了,那就能直接威胁到你的生命。 而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所以,时为绣衣卫都督的蒙沮在获得张冲的同意后,特规定了绣衣卫的待遇。 待遇中首要一个就是通人情。 蒙沮很清楚要想让绣衣卫们有归属感,那就必须让这些人感受到朝廷的温暖,感受到王上对他们的体恤。 而提高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就是给假。 凡是有死丧疾病嫁娶生产诸事者,即便当直,也准告假。另外如果有父母病了,家中无其他男丁的,也准许你告假,且不限时间。 而妻子有病了,你也没有子女的,也准你告假。 另外入一些庆吊亲戚,只要你不出百里以外,也给假。 当然,如果事后被查出来是谎报,那不仅要被开革出队伍,还要被重罚。 而抛开这些惩罚不谈,只要是符合天理人情的,无有不给假的,就是主打一条,让你感受到王上那无所不至的温暖。 甚至,如果你家中老人得病,王上还会赠送汤药,你家中有子出生,还能获得一笔喜钱。 总之,王上是真的把你当家人,当兄弟。 这种情况下你还有其他想法,那就是真的天良丧尽了。 而除了让这些绣衣卫有归属感,蒙沮还要让这些人有荣誉感。 制造荣誉感的手段就是在衣装上做出区别。 所谓绣衣卫,那自然是要穿绣衣的。但绣衣的价格一件就堪比数千钱,这光换装的费用就海了去了。 所以张冲肯定是不可能给所有绣衣卫配上绣衣的,但为了壮绣衣卫的威严,他还是准许绣衣们穿绛衣,戴锦帽,以与众军不同。 而除了在衣着上做出区别,张冲还常会对绣衣们有不时的赏赐。 除了宫内的一些生日或者重要节日有赏赐外,还有夏之冰饮,冬之热汤。总之,张王之体恤人情如此,如何不得绣衣众心。 另外还有一件事,是蒙沮为了方便开战工作而向张冲请来的。 那就是关于绣衣的钱粮俸禄问题。 随着泰山军的数次改制,军队越来越向经制之师发展,凡各军各营,军额都有限数,一增一减悉要向枢密院申请,由枢密院批准,才能增减。 而枢密院如何控制各军的人数呢?就是按照兵额发放钱粮俸禄。 其实,这个兵饷也是这几年才陆续实行的,以前泰山军扩充军队压根不费一钱,只需要为兵士们提供冬夏两衣,以及日常口粮就行了。 因为这些人来当兵,本身就是此前泰山军在地方上重分土地后换来的。 但随着时间过去,泰山军的战场从河北也一路到了并州,到了中原,这些人早就远离了家乡。 过去战场在河北时,这些护田兵出身的还能为了保卫乡土,护住分得的田地而拼命,可现在已距家千里了,过去的初心早就不在了。 当然,受军中宣教使们的影响,大部分泰山军都将过往为小家的想法转变为解放大家的公心。 越来越多的吏士们也意识到,只有全天下的穷苦人都能如他们有田耕,他们才能真正的守住传家的基业。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享受着这份伟大事业,能为王上的黄天大业做出贡献,所有人都深感荣幸。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是,张冲不能让这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最后就带着一份理想回去。 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虽然解放天下的大业中,不乏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实事求是的讲,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吏士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 而等这些人转业回去,就会发现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是要落后社里其他人一大截的。 道理很简单,每一个吏士都是家庭中的重要劳力,他离开家庭的生产,但社里其他没人参军的家庭却一直在生产。 这一进一出下,双方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如果这些浴血百战的吏士们回到家乡是这样一个结局,那泰山军的形象得是什么样的? 长此以往,等分配土地的红利度过,谁还会主动参军? 所以,即便从荣军的角度,张冲就必须要给吏士们发饷。 而且发饷不仅能约束住军队劫掠,还能提振地方消费。等这些转业的吏士们回到家乡,手里拿着积攒几年的军饷,必然是修房娶妻,当地经济如何能不好。 所以,张冲不怕发钱,就怕钱都烂在仓库了,那才是什么都没有了。 张冲还是有简单的经济学常识的,知道钱只有流通起来,才会越来越多,反而都存在府库里,那就是一堆破铜烂布。 正是得益于这份见识,张冲对于赏赐这件事从来都是很大方的。 其实在前世时,张冲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常在史书上看到一些皇帝动不动就大量赏赐下去,比如宋真宗去封禅泰山的时候,将府库的钱如同潮水一样赏赐给沿道的百姓。 还有一些好大喜功的皇帝,每每有外酋朝贡时,国家就会数倍返回过去,这些都曾让年轻的张冲认为,这些人都是败家子,儿卖爷田,不把钱当钱。 而到了张冲有了一些阅历,对经济学有了入门的认识后,他才意识到,在那个缺乏市场调控的时代,大规模的赏赐是提振经济的不多的手段了。 所以,张冲不仅给军士们固定发饷,战后叙功的时候还有赏格,可以说,对军中吏士们是极致优渥了。 张冲手这么松,也不是没有大臣们提过意见,认为国家钱粮储备如此山海一般撒下,日后朝廷有事,需要用钱粮时,怎么办? 其实张冲也认为这些大臣们的想法是对的。 紧财政确实好,能将足够多的钱投入到社会财富的流通中。 但可惜,要想实行紧财政,就必须要有严格的税收制度,以及一支人数众多的税务铁军,如果少了后着,钱撒下去却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明朝了。 无论是国富民穷还是国贫民富,都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张冲也在寻找着两者之间的平衡。 但给军队发饷还是按照张冲的意志给贯彻下去了,而且达成的效果就很好。 这些年,当退役的军士们带着丰厚的军饷回乡时,治下对于泰山军的追捧和爱戴是肉眼可见的提高。 毫不夸张的说,在冀州一些富裕地区,大伙甚至自己掏钱,也想让子弟们参军。 民间对于参军就是这么趋之如骛。 本来嘛,既然是发饷,那必然是发钱的,而本朝一贯以来的钱就只有铜钱,至于这些金银都还只是上流社会流通。 比如前汉时,王侯之家必须要每年缴纳给皇帝一笔钱用于祭祀。而这笔钱就是按照王侯食邑的户口数量来缴纳的。 换言之,这笔钱呢,就是朝廷对于公侯们每年征收的一笔人口税。 在汉代时,公侯们缴纳这笔钱就是用黄金来缴纳的,所以也叫酎金。 所以黄金也就是多用在上层的祭祀上,民间还是多用铜钱和布帛。 但张冲明白,这两种都不算是好的货币。 铜钱流通的历史非常久,但因为铜本身就具有使用属性,无论是铸造铜镜还是其他材料,都要耗费大量的铜材。 所以在流通过程中,铜钱必然是不断减少的。 当然,对于目前的商业活动以及铜料开采的规模,这点损耗减少并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天下缺钱,那也得宋以后了。 所以,张冲自己也给下面发铜钱,毕竟真要在民间流通,还得是这种小额的铜钱。 但另外一个布帛可就不行了。 布帛能作为货币存在于世,的确和它坚挺的实用价值有关,但它却少了能作为货币的一个最重要功能,那就是可以分割。 布帛当然能分割,但每分割一次,它的价值就会锐减。 比如一整块布的价值就要比割开的两块布总和要高,此外布帛在分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分了,因为分到碎布后,也就没使用价值了。 所以,布帛并不是理想的货币媒介。 张冲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试图将金、银引入到民间,作为一种新的货币。 此前,他在荥阳大战的时候,就熔铸了一批纪念金用来赏赐给有功将士,然后还将金牌、银牌、铜牌来颁发给演武大赛的武士们。 张冲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金银的流通。 但目前来看,还是需要时间。 所以,目前张冲在给军士们发饷就是发铜钱和粟米两种。至于其中的比例,则按照屯驻地的商业情况来算。 比如说现在大军屯驻在京畿,商业凋敝,军士们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按照往常,张冲应该是发粟米多,钱粮少。 但问题是,京畿地区因为常年压榨,又误了此前的春耕,所以地方上也是是缺米的。 而现在京畿地区的十万大军的后勤全部仰仗于河北, 所用的米粮全部都是从邺城一带沿着大河转运过来的,这就造成了粟米也是非常珍贵的,几乎各个部队都有多少折色。 也就是说,各营吏士们只能收到一部分粟米,其他的都按照钱帛来折算。至于这里面的比例,就看各军军主的本事了。 但蒙沮这位绣衣都督是怎么做的呢?他竟然能争取到麾下所有绣衣都拿粟米,一点折色也没有,全部都能收到粟米。 正是这份特殊待遇出现,诸军就明白了,那就是绣衣卫自诞生的那一刻,就是简在上心,注定就是不一样。 如是,此前拒绝加入绣衣卫们的军中果毅们,这才大呼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