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徐盛(1/1)

好书推荐:

太武二年,十月七日。 按照原先的安排,徐盛他们队应该在平城一带休整。 但在今天一大早,屯将徐盛就和其他两个队将一起,主动向部将吕方请求,愿意先行南下到桑干河一带侦查。 吕方过去是校尉吕翔的牙门将,一直非常欣赏猛将。而在他的眼里,徐盛就是这样的猛将。 他有时候也可惜徐盛,就是因为被分到了他们后军系统,然后被耽误了。 自中人亭大战后,后军就没什么大的战事,即便是拿下居庸关也是小打小闹。再之后王上调派军力征辽,后军序列是被抽调的最少的。 所以当无数军中末进在征辽之战中一战成名的时候,徐盛依旧还是一员屯将。 而与此同时呢?那个在征辽中脱颖而出的“白袍将”太史慈,明明在中人亭还是敌军,现在都已经一跃为部将了。 这就是时运机会。 但吕方也不为徐盛太过担心,因为这小子也不凡。既是出自邺城讲武学堂,又在王上面前留过名,自己又是绝强的猛将料子。 所以吕方知道徐盛现在就是差一个机会。 连吕方都知道这些,徐盛自己就更是清楚了,这也是他主动请缨的原因。 泰山军自打下平城后,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留在了平城开始处理附近的胡人部落。 张冲对于平城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是因为日后平城的辉煌,更是因为即便在现在,平城都是北部防御的重要枢纽。 大概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这一片区域是广大的平原,也是本地人称呼为雁北的地区。 张冲更愿意称之为“大同盆地”。 这一盆地、四面环山,山间关隘错峙,本就极利于形成政治单元或军事联盟。再加上其中部还有一条桑干河流淌其间,既适于农耕,又适于游牧。 如此,就形成了胡汉杂糅定居此地的特点。 此外,在通道上,平城所在的大同盆地也是一交通枢纽。 从平城出发,经永固直向正北,便跃上辽阔草原,可击鲜卑;沿桑干河而下,经东北线或正东线,可至幽州。而这条通道,也是泰山军所走的一条。 然后溯桑干河而上,经正南线或西南线,能抵达并州,直达雁门关。而从此地向西,又可穿白道,再南下就能直达长安。 可以说,平城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首选此地。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汉室因为历史局限性而没有能开发平城,但张冲却决定利用这次南征,将平城的发展落在行动上。 于是,张冲便决定将这次南征的粮台设置在这里。从幽冀输送的粮秣都将会在这里堆积,然后再顺着汾水水道南下。 同时,张冲利用在平城的时间,不断招徕附近的游牧部落。 在这一点上,张冲要感谢人家卢植做的贡献。因为昔日卢植给这些雁代之地的游牧胡人输送了一批铁器,使得各部杀成了一团。 就在他们杀得精疲力倦的时候,泰山军突然从幽州冲出来摘了桃子。先是击溃了几家匈奴部落,之后顺利招徕了大量的游牧民。 不过,不可避免的,泰山军在平城呆的时间就有点长了。 徐盛是后军元帅部的屯将,虽然位卑人轻,但依旧不忘前线事。他敏锐的意识到,现在正是侦查桑干河一带的时机。 于是他才主动请缨,先发获得这个机会。 果然,他的部将吕方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还专门批了一批战马给徐盛骑乘。 徐盛则只带了四名军吏,并六人精干哨骑,一行十一人悄然驱往桑干河探查。 过了桑干河就是雁门关外,那里就是度辽将军盖勋的防区。 盖勋被任命为度辽将军的时间也就是半年。 自董卓全面执掌关西军权后,如盖勋、傅燮这些人都被陆续外放了。本来傅燮想求取度辽将军一职的,他的本意是宁愿做个为国守边的纯粹武人,也不想再掺和政治了。 但董卓仔细想了想,最后还是让盖勋做了度辽将军。 这是因为他不大放心傅燮。傅燮这个人曾经做过皇甫嵩的护军,而皇甫家在雁门一带的威望非常深厚。 皇甫嵩的父亲做过雁门太守,叔父皇甫规更是做了度辽将军。而现在再让傅燮这个人和皇甫嵩关系密切的人做度辽将军,他不放心。 于是,度辽将军的位置就落在了盖勋头上。 而盖勋为度辽将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先设在定襄郡的度辽将军府移到了雁门关。 这是他基于对未来战事的判断而做出的。 此前度辽将军之所以设置在五原、定襄一带,就是为了监视这里的南匈奴。 自南匈奴北内迁到美稷一带后,汉室先后在它的北部设置度辽将军幕府,在它的南面设置使护匈奴中郎将幕府。可以说,从西北两面隔绝匈奴跑回草原的通道。 但现在,形势变了。匈奴再不是汉室最要在意的敌人了,反而是需要吸收的盟友。 而泰山军则一跃成为关西朝庭在北疆最大的敌人。 所以,盖勋在获得太师董卓和小皇帝刘协的批准后,不仅将幕府搬迁至了雁门郡,还特意从匈奴王庭招募了三千匈奴骑兵随行。 再加上本设置在雁门关的两千烽燧兵,此时盖勋手上有三千匈奴兵,两千度辽营兵,两千雁门烽燧兵。 而当徐盛带着十人骑队悄然顺着桑干河,渗透到雁门关外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深入到了敌后,只要有一个不小心,这支十人骑队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徐盛全程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是他要来出任务的,既然是十个人出来,他就要带这十个人回去。 但这个过程却是相当惊险的,他们一路上除了会遇到游弋的匈奴人,更要小心防范雁门关外的烽燧兵。 一开始他们哪会将所谓的烽燧兵放在眼里,因为但凡这个兵种,几乎就是农奴一类的杂兵,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性。 但很快,徐盛他们就意识到自己错的厉害。 这些雁门关外的烽燧兵不简单。这些人不仅会主动追索线索,还在要道上有自己的营地壁垒,他们就好像一群鬣狗,能闻出一切敌人的味道。 而之所以这些农奴的烽燧兵能有如此改变,全因为一个人。 他就是太原太守裴晔。其人出自闻喜裴氏,是裴氏这一代最出色的族人。 他的儿子裴茂因为在董卓入京的时候,站出来呵斥董卓下马拜见小皇帝而闻名。 作为供应雁门关一切军输补给的总负责,裴晔对雁门关的防御进行了整顿和改良。 除了度辽将军的营兵和匈奴蕃兵,裴晔改进最大的就是烽燧兵。 他将过去农奴兴致的烽燧兵改为拥有田土的良家子。其办法非常简单,就是将这些人原先耕作的土地全部分给这些人。 在过去,这些烽燧兵耕作的田土都是隶属于汉室的,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农奴。而现在,裴晔决定将公田赐予这些烽燧兵,让他们和正常的自耕农一样向官府缴纳税赋,只不过要求他们在闲时巡逻,战时出战。 这其实也是裴晔学习的泰山军的。 实际上只要一个势力还有一定的活力,那它就不会一直忍受被动挨打的局面,它们就会从敌人身上去学习。 比如当年战国之世,秦并不是率先变法的,他恰恰是因为被变法的魏国揍得几近亡国了,才不顾一切要变法。 因为不变法,它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现在当泰山军率先将土地和军队结合起来后,其他的诸侯也开始不得不学习,只不过因为这些人的核心权力阶层的不同,这种学习也有所取舍。 比如袁绍就是只给治下的武士分田,确田,而曹操也是给吏士分田。裴晔没他们那个权力,只能稍微给这些烽燧兵分一些公田。 但即便如此,这些烽燧兵也爆发出了极强的能动性和保卫田土的意志。 而实际上,这些烽燧兵的实力还不弱。 这些处在雁北地区的烽燧兵,不是恒山的山民就是平原上的杂胡,耐寒苦,逞斗狠,本就是精兵的料子。 而裴晔就给这些人给田二顷,让其出甲士一人,给三顷者,则出战马一匹。再然后于雁北之外,设堡戍,列部伍。 一时间,并州方面不费一丝资粮,就得两千用心敢死能守家的烽燧兵。 所以当徐盛等十一骑小队进入到雁北地区后,就遭遇了一系列不曾预料到的危险。 …… 徐盛他们已经暴露。 此时,他们正徒步顺着一条沟壑前进。他们的战马也早被他们放生到了山林。他们没想到,正是因为战马的足迹,使得他们被那些烽燧兵发现了。 当近百人呼号着追杀过来的时候,徐盛他们只能选择退进西面的山岭内。 沿着这条山沟壑,徐盛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前面有一道田垄。这是隐藏在山林里的山民开辟的。 这会秋收已过,田垄上一片光秃秃的。 徐盛他们在这里找了一遍,仍是没发现一点可以吃的。 入山以后,他们的补给就已经断了,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还迷路了。 也就是徐盛的威信在,这支小队才没有崩溃。 但沉闷的低气压却始终萦绕在这个小队里,让人喘不上气。 于是,徐盛决定想个办法,提一提大伙的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