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饮水思源(1/1)
书院正在紧锣密鼓筹办时,水桥村的蒙学,已经风风光光的开学了。 夫子是城里请的一个,李秀才学堂中去年勉强过了童生试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叫张向明,以前与赵策也是同窗。 在去年勉强过来过了府试,成为童生后,家中实在是拮据,恐怕都支持不了他继续往下考了。 所以在听说赵策村里在办蒙学,需要一个教小童开蒙的先生时。 李秀才便推荐了他过来。 水桥村的待遇还算不错,他作夫子也算是有一个正经的营生,还能继续苦读。 正好水桥村蒙学的先生,也不用科举成绩多好。 只要脾气好,有耐心,肯教便行。 于是张向明就这样通过了面试,也在今日穿戴整齐,与赵策等人一同参加了水桥村蒙学的开学仪式。 祠堂的偏门处。 上面高高挂着一个赵策亲手写下的牌匾——“育才蒙学”。 村民们都带着自家适龄的孩子,早早的便激动的候在了学堂外。 这群孩子,小的只有三四岁,还挂着两条鼻涕。 大的则有是十三、四岁。 赵策与水桥村村长赵有才,坐在了正中间。 还有即将要成为先生的张童生,则坐在了旁边。 鞭炮燃放后。 孩子们便在赵文生的指点下,排着队走了进来。 向坐在正中的赵策两人规规矩矩的磕头行谢礼。 赵有才受着孩子们的行礼,激动的连连拿衣袖抹着眼里的泪水。 他做梦都想不到。 他们水桥村,居然能在自己的带领下,能走到如此地步。 尽管这些都是赵策的功劳。 但村子是他们大家的。 赵有才作为村长,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因此这谢礼,他自然是能安安稳稳的受下。 等孩子们行完礼后,大家都站了起来。 赵有才稳了稳心神,才跟他们说起了学堂的规矩。 “每日卯时开始晨读。” “巳时下学。” “若是有想要留在学堂自习的,可以在下午过来继续读书。” “每旬休沐一日,遇节假日会提前通知放假事宜” “学堂内不可嬉戏吵闹,违者笞之。” “若是有连续三年不良记录者,学堂会视情况将违者提前肄业” “” 赵有才作为村长,在村里一直都颇具威严。 孩子们虽然不懂事,但也知道村长说话,他们都是要认真听的。 所以听的懂也好,听不懂也好。 大家都睁着一双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赵有才。 赵有才把和赵策提前商量好的话,都一样一样的念了出来。 他这次说话,竟然罕见的磕巴了两次。 实在是心情太过激动了一些。 但也总算是顺利把族学里的学习规矩说完了。 赵有才说完后,看着赵策有些紧张。 “我说的不好,也不知道这样是否合规矩。” 赵策笑道:“大伯,这些无所谓的。” “我们自己的族学,规矩如何都是我们自己定的。” 赵有才挠了挠头,憨笑了一下。 以往他对着村民们公布事情和商量事情时,好像都没有今天这般紧张过。 毕竟如今关乎的,可是水桥村多少人家的前途。 赵有才说完,便让赵策也说几句勉励的话。 赵策在大家的口中,已经是文曲星下凡的神仙人物。 他的勉励,众人自然恨不得竖起耳朵来听。 赵策看着村里这些孩子们天真的眼睛。 其中有几个,还是以前他给过猪油渣吃的小屁孩。 他们大多数都是只字未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概念。 赵策想了想,语气认真的开口说道:“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希望诸位以后成为一个对家国有用之人。” 学生们似懂非懂。 但都被赵策语气中的认真所感染,个个脸上也都崩的很紧。 赵策说完后,笑了笑。 让张童生带着众人到自己的课室去看看。 新学期,他专门购置了一批崭新的文房四宝。 因为是族学免费供应的,所以买的都是最便宜的文具。 报了名的学生,都可以领到一份文房四宝,等待明日正式开学。 排在前面的孩子,先领到了赵文浩发放的文具。 这孩子是大山叔的大孙子,只八岁大。 但在领这些文具前,他还是紧张的拿自己的手在衣裳上擦了几下。 随后才郑重其事的领了这套文具。 等到领完后,一路从族学走出去。 还在后面排着队的孩子们,都对着他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这孩子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候在外面的大山叔一家人,看到自家的孙子出来,都激动的迎了上去。 “这、这就是学堂发的文房四宝?” 大山叔的孙子郑重的点头。 “先生让我们要把这套文具保管好。” “若是不小心遗失了的话,得自己去补一个一样的回来。” 虽然如今水桥村的众人生活都好了不少。 但对于读书这种长期而且极度耗费钱财的事情,他们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 更何况这年代的老百姓们,自小便对读书这能改变自己家族命运的二字有着独特的敬畏之心。 因此听完自己孙子说后,大山叔甚至直接脱下了自己的外裳。 “那是得保管好才是。” “来,把东西放爷爷的衣裳里包着,仔细回去的时候弄脏了。” 大山的孙子想了想,便把手中的文房四宝放了过去。 大山叔捧着手中看似轻飘飘,但却感觉沉甸甸的文具,只觉得背量都恨不得挺直了几分。 旁边的大山婶则小心的伸出手,轻轻摸了一下这上面的毛笔。 大山叔低声呵斥说:“我们手脏,可别碰脏了!” 大山婶赶紧把手收了回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也是。” “咱们还是回去洗了手再碰吧。” 说完,喜滋滋的朝里张望了几眼。 里面陆续有领了文具的孩子们走出来。 大家的表现,基本都和大山叔一家一样。 有手帕的,直接拿手帕包着手拿着新领的文房四宝。 有人则专门拿着新的竹篮,很珍惜的把这些东西放了进去。 相近的人家,都有说有笑的领着自家的孩子,各自回去。 嘴里说的,都是家里孩子上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