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内阁首辅——黄淮(1/1)

好书推荐:

黄淮,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人,明朝首辅,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着有《省愆集》等。 黄淮的父亲为了避祸,隐居山中,用心教导黄淮读书,黄淮少年聪颖,5岁就能写诗。31岁的黄淮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朱元璋看了黄淮的试卷后,对名将耿炳文说:“黄淮的才华,恐怕不在他的老乡宋濂之下。”因此,赐黄淮为中书舍人,时常让黄淮发表自己的政见。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黄子澄建议削藩,黄淮认为不妥,建文帝最终选择重用黄子澄而冷落黄淮。朱棣登基,听闻黄淮早年曾反对削藩,因此召黄淮入朝,当时朱棣刚登基不久,靖难之役后国家出现很多问题,黄淮针对这些问题给朱棣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每条建议都非常合适,朱棣经常邀请黄淮入宫问政,二人时常聊到深夜。 朱棣成立内阁,第一批进入内阁的大臣有7个,分别是:解缙、杨士奇、杨荣、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这7人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平时帮朱棣处理日常的政务,他们类似于宰相,和宰相不同的是,内阁只有议政的权力,最后的决策还是得皇帝批准。这7人中,朱棣虽然欣赏解缙的才华,欣赏杨士奇的睿智,但缺让黄淮任首辅。 黄淮虽然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但他在首辅任上只干了3个多月,不久就被调到翰林院编修。朱棣登基后,面临最大的困扰就是太子人选,因为嫡长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而且略有残疾,次子朱高煦和朱棣非常相像,并且在“靖难”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朱棣非常犹豫,黄淮和解缙等都是传统的儒生,他们都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在朱棣询问二人的意见时,黄淮和解缙不约而同的建议“立长”,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黄淮也成了太子党的核心成员,但这遭到了汉王朱高煦的记恨。 朱棣亲征回京,太子朱高炽迎驾来迟,朱高煦向朱棣进谗言,说朱高炽和支持太子的大臣们,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朱棣龙颜大怒,将黄淮、杨溥、蹇义三位太子党核心成员全部问罪,关押到锦衣卫诏狱,狱中他赋诗表爱君念亲,忧郁自适之怀,后整理成集,名为《省愆集》,其间与杨士奇奉敕编修而成《历代名臣奏议》350卷。 这一关,就是10年,在明朝,进了诏狱的人,能够活着出来的可能性极小,但这三人都扛了过来,黄淮在受刑的过程中,没有说太子一句坏话,让朱棣非常佩服,朱棣下令善待黄淮,因为朱棣隐约觉得,自己百年之后,黄淮定能成为太子的心腹大臣。 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黄淮终于出狱,官复原职。黄淮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夙兴夜寐,为明朝操碎了心,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 黄淮晚年居住在茶山南柳“寿征庵”中达二十来年,放情田园之间,怡然自乐,在其《首夏述怀》诗中曰:“杖策田塍间,歌咏聊自娱。”《介庵集》之《归田稿》六卷,计173篇,即是该时段所着述。 黄淮生于元朝末年,从洪武三十年入朝,到明英宗时期病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他治事果断,为人通达,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