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三顾茅庐——诸葛亮(1/1)

好书推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诸葛亮,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在东汉末年时做过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在生下弟弟诸葛均不久,即死于产床上,诸葛珪又娶后室宋氏,但没再生育,前妻死后三年,诸葛亮十二岁,诸葛珪逝于泰山郡丞任上。次年,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 次年,诸葛亮十六岁那年,在与刘繇争夺豫章时,诸葛玄负伤死去,诸葛亮后母宋氏带着诸葛瑾去了东吴,诸葛亮领着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回到荆州,刘表安置他们在南阳邓县的隆中住下来,边游学,边耕作。诸葛亮是一位“志存靖乱”,胸有大志的人,他躬耕南阳,决非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在等待时机,实现其政治抱负。 当时荆州襄阳一带,是豪强大姓集中的地方,有影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马等,东汉中后期,地方几乎为豪强地方势力控制,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认同,要想在当地站住脚是办不到脚,全赖蒯、蔡两家的。刘表在荆州立住的势力支持,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在一个专讲出身、门武三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于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诸葛亮明知这些,却一概听不进去,“我受先帝托孤之重任,就应当竭尽全力讨伐逆贼,怎能因这些而改变?”并以祭祀先帝刘备之举堵众人之口。然而从其拜奠之辞中,却使人更清楚的看出诸葛亮只为“一个名节的完全”而忽视国家事业成败的潜意识成分:“臣六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死而后己!”这种以死相报,表示忠诚之举,到底说明诸葛亮的必胜信心,还是在表示不负刘备的“忠心”呢?很明显,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人力抗天数,不求功垂千古,只求尽忠当时。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手的西蜀,并不是无人可用,赵云、魏延、严颜、李严、马超、关平、张苞、王平等都是能征惯战之士,关键是诸葛亮对谁都不放心,事必躬亲,大权独揽,从不委派大将独挡一面,压制了人才的成长。一有战事,亲统大军前往,从不召开军事会议,众将只能依令而行,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如此便扼杀人才成长的通道,是造成蜀中无大将的直接原因。 马超曾经打得曹操遍地找牙,使用离间计才打败了马超,这样一位被刘备看重的五虎上将,从没有出现在伐魏战场上,再给曹魏一沉重的一击,而是派其去镇西凉,西凉固然需要镇守,但伐魏是重中之重,综合分析,选一员马超的得力部将完全能够胜任。赵云是可悲的,军事能力属于上乘,对蜀汉的中心与关张无异,在刘备时期担任内卫,保护核心机构安然,没有发挥大的作用,那是刘备没有安身之地之故,诸葛亮时代却不同,西蜀已经安定,内卫系统换做其他人也可胜任,完全可以外放担任统兵大员。魏延更可悲,有心有作为却被诸葛亮压制,到头来身死家亡。赵云、马超、魏延都有能力成为方面大员,诸葛亮不给机会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帐前听令的份。 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马谡死的冤枉,马谡是战败了,主要责任应该诸葛亮负责,让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人,守护战略要地本身就是个错误,马谡死不死全在诸葛亮,一战败就处斩培养不出优秀的战将,战将是在战争中历练出来的,凭马谡的聪明能够历练成优秀的将领,正是用人之际,杀马谡是西蜀的一大损失。马谡并不是一无是处,平南蛮时屡出妙计,诸葛亮采纳了不少,即使历练不成将才,留在身边当个谋士也是可行的,什么先主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是杀马谡的借口而已,再者刘备对魏延信任器重,你诸葛亮为何对魏延心存偏见。 谈孔明必然绕不开司马懿,经过千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孔明与仲达已经成为双子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孔明和仲达一生中就交手过两次,曹魏太和五年即蜀汉建兴九年,曹魏青龙二年即蜀汉建兴十二年。曹真死后,接替防御诸葛亮的正是他,面对这样一个对手,论智谋,诸葛亮分析是旗鼓相当,所以最后一次他北伐中原,没向东进攻,而是像司马懿所想的那样,上了五丈原,走上了他最后归宿之地,没办法,只能走五丈原,一来是诸葛亮自己也没想到司马老鬼早料到他走五丈原,但他没给诸葛机会,一点也不给,很简单,就是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出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急了,他耗不起,不是粮食耗不起,粮食没了可以开种,事实他那样做了,问题是,他知道他生命快到结束了。于是诸葛亮用各种方法逼司马懿出战,可惜司马懿就是不出,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出兵追击,从此世上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是不放在眼内的。 孔明死后,公孙渊反,司马懿一年时间平灭了辽东,值此之际,曹睿病故,齐王芳即位,曹芳仍然使用老套路,重用曹氏宗亲,升仲达为太傅,由曹爽兄弟掌握兵权。为什么他们敢如此,而曹睿不敢?并非曹睿与仲达亲近,也并非曹爽的政治手段要高于曹真,仅仅在于孔明已死,蜀中无人。按说司马仲达见此情况应当适时隐退了,但“肃清万里,总齐八方”的大志,使他不能甘心于太傅这一养老闲职。于是,诈病赚曹爽,重夺兵权,与此同时,他又提拔了邓艾、钟会等新人,为伐蜀统一做好了准备,可惜,天命有数,司马懿剿灭王凌之后病故。 因此,诸葛孔明既是仲达的敌人,又是战争里的知音,又是仲达能够掌握兵权的诱因,司马懿为何不战,一是以守自保,风险最小,只要诸葛退兵,仍有功绩,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诸葛之威胁,使得魏室不敢轻易罢其兵权,进而最终实现“肃清万里、总齐八方”的志愿。 人无完人,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及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已经深入老百姓心中,老百姓心中也自有一杆公允的秤来评价诸葛亮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