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帝王心术···制衡(1/1)
其实他留下的后手,不只是赵宗全。 在皇帝还没有子嗣的时候,等人入宫来。 而林昊一进入皇帝的书房,就见到在一旁伺候着皇帝的赵宗全! 说实话,林昊对这位可是一点好感都欠奉。 在原剧情中老皇帝可是没有儿子的,之所以让赵宗全继承大统,是因为在兖王和邕王逼宫之时没得选! 老皇帝在匆忙之下写下血诏,封离汴京最近的,能力尚可的赵宗全来当太子! 但这就涉及到过继之后,皇考和皇伯称呼上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皇朝历史中,由侄儿继承皇位的,自然不止一位,但是在皇考上有争议,且闹的沸沸扬扬,甚至对朝局产生巨大变革的有两次。 一次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大名鼎鼎的“大礼议”,另一次便是历史上宋仁宗继任者发起的。 就拿嘉靖和赵宗全来做对比,这两次都是皇考皇伯称呼上的区别,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同是,两次皇考之争,其实并非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称呼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争权,争夺朝堂的控制权。 不同之处就多了,嘉靖皇帝当初是和内阁争权,借此机会把旧臣权臣贬出朝局,增加皇权的影响力。 而赵宗全则是跟太后的争斗,最终落点是皇考皇伯之争,因为关系到皇帝亲政的问题,甚至亲政后有多大的自主权。 但问题是自从赵宗全接任太子之位,伺候皇帝归西之后,顺利的登上皇位,这件事就不应该有任何争议。 当初皇帝传位给赵宗全,写下的立嗣诏书,可是明明白白的写着,立他为皇太子,而他也给皇帝送终。 既然赵宗全接受了这个诏书,那就是从小宗过继到大宗,承认了皇帝为自己的父亲,那自然是认皇帝为皇考,生父为皇伯,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说明赵宗全不愿意当皇帝的儿子,那说明他拒绝了皇帝赦封他为太子的诏书。 既然如此,那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致命的打击! 相对而言,明嘉靖皇帝就比赵宗全硬气多了,当年嘉靖皇帝抵京后便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来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而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但尚未继位的嘉靖就是不肯进城,他明确的表示,他来京都是继承皇统的,而非继承皇嗣。 他在继位的问题上摆名车马,而内阁大臣们终究没能没拗过他,因此也捏着鼻子认下了! 这和赵宗全继位的立嗣诏书乃是天壤之别,嘉靖皇帝是在郊外受笺之后,再行进的京城。 甚至于当时大礼议还没爆发之前,嘉靖皇帝为了明确这个立场,要以皇太后之礼迎接生母进京。 如若他们不答应,他甚至提出愿意辞去帝位,奉母返回安陆继续当王爷这样种话,其态度之坚决,完全不是前后不一的赵宗全可比拟的。 相比而言,赵宗全在接受立嗣诏书的时候,是没有推辞的,在继位之初更没有提出,加封太上皇甚至皇太后这种说法。 只在自己掌握朝局,朝中诸相在韩章的努力下,纷纷成了他的人之后,想要从曹太厚那里夺权,这才推翻之前的既成事实,这何其令人不齿。 言归正传,林昊、韩章、富弼同时向皇帝行礼道: “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皇帝摆摆手,随后又对林昊几人说道: “朕,时日无多,太子尚且年幼,等朕殡天之后,望你们竭力辅左幼帝······!” 随着皇帝的讲述,林昊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于是林昊再度用技能查探了皇帝的想法。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yeguoyuedu 】 皇帝似乎是想让自己担任三司使,而不是掌管军政的枢密使。 本来林昊觉得皇帝已经油尽灯枯了,就想要控制皇帝重新修改任命,但后来又想到,其实担任三司使也不错。 要知道军方大部分力量,本就在林昊或者说张家的掌控中,该安插的重要位置早就安排好人了,纵然自己担任枢密使,也不会对自己有更大的益助。 反倒是让林昊掌控了三司使,掌管了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能让他安排更多的人。 因此这件事绝对大有可为,于是林昊便不在作妖,任凭三司使落到自家头上! 果然,皇帝宣布了最新的任命,韩章继续担任丞相,林昊任三司使,富弼任枢密使,封赵宗全为濮王兼殿前司指挥使。 皇帝准备让他们四个辅左幼帝,显然更是想让他们四人相互制衡。 林昊对于皇帝让自己担任三司使,而不是掌管军政的枢密使倒也不意外,毕竟林昊早就知道皇帝对张家的忌惮! 但其他都好说,唯独对赵宗全为殿前司指挥使,林昊就有些不太满意了,这不是明摆着不信任他嘛! 皇帝居然不信任他这个,劳苦功高的大忠臣! 不过林昊也不在意,之前皇帝的亲信掌管殿前司,不是也没能挡住兖王和邕王叛乱嘛! “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一定尽心竭力辅左太子,为我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个人领旨后,自然少不了要对皇帝上表忠心了,反正漂亮话又不要钱。 翌日。 朝会上,皇帝匆忙的宣布了林昊四人的任命,皇帝就去见他的列祖列宗去了。 皇帝驾崩后,朝堂上的大臣随之哭声一片! 随后便是幼年新帝的登基,等这一些列的事情忙完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然而新帝只是一个两岁多的幼儿,自然不可能上朝处理政务,自然就需要请太后出来垂帘听政了。 然而根据皇帝的遗诏,垂帘听政的居然是两个,一个是新皇帝的嫡母曹皇后,另一个则是新皇帝的生母是宜贵妃。 于是大宋出现了,两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的奇观! 不过林昊倒是看明白了,不得不说,皇帝这几十年皇帝不是白当的,平衡之道玩的炉火纯青。 两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两个王,两个文官,三方相互制衡,而三方的内部同样不是一条心,这就有效的避免权臣篡位。 而后宫则是让两宫太后争权夺利,以免出现外戚做大的局面,皇帝为了自己的儿子,可谓是耗尽心力为新帝铺路了! 短短不到一个来月时间,朝中可谓是风云变幻,让人目接不暇。 先是兖王跟邕王造反,不过被林昊提前设计,结果二王都死在了陈国舅的刀下,直接成为了林昊登上王爵宝座的踏脚石。 可惜这个燕王的封地在辽国,林昊倒是猜到老皇帝打的什么算盘,无非就是玩的驱虎吞狼的把戏! 再然后老皇帝驾崩,新帝登基,以及四位辅政大臣势如水火明里暗里的争权夺利,其中最过分的就是燕王林昊。 因为林昊借着邕王跟兖王造反一事,开始在朝堂上大肆排除异己。 然而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件事其实是另外三人默许的,包括赵宗全也是有参与其中的。 因为林昊和其余三人的一番动作,让朝堂上空出了更多的位置。 而这些空出来的位置,当然是由四人安排自己人上位了。 而其中林昊拿到的名额要比其他人多一点,其次是韩大相公和富大相公。 而最少的,自然是根基最薄弱的赵宗全,不过他也借此机会安排了他儿子进入朝堂。 另外还有十几个亲信,分别担任了殿前司和几个大营的将校职务! 主要是赵宗全的底蕴太浅,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即便当前他拿得出手的人,都是老皇帝之前提点他时攒出来的! 这一点上就连林昊都比他强,好歹林昊早就开始了人才储备! 而两宫皇太后虽然垂帘听政,但她们为了拉拢四位辅政大臣,同时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和地位,对此统统选择了视而不见。 而如今的朝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