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算圣入长安(1/2)

好书推荐:

,汉末之并州匪政

在辽东事务定下的次日,孟朝立国之后的首次殿试顺利举行。

这次殿试的取士范围遍及全国两京十二州,可谓是人才济济。

汉末那些光耀青史的文武名臣,几乎尽入张瑞瓮中。

这导致孟朝的地方官员素质极高,全是青史留名的将相之才。

一位地方太守,拎出来可能都是魏蜀吴三国的公卿高官。

比如张瑞眼下正认真打量的这位士子,就是东吴最著名的四大都督之一,鲁肃。

宫殿内宽敞明亮,微风习习,淡淡的熏香缭绕在宫殿的每个角落。

这本该是干爽舒适的环境,鲁肃额头却浮现一层细密的汗珠。

鲁肃怎能不紧张?天子就站在自己身后,但自己作为淮南士子的佼佼者,却对试卷一片迷茫。

大量的题目别说做了,就连看都看不懂,试卷上大片空白。

鲁肃甚至能想象,天子在一旁看着这份空白的试卷究竟有多失望。

但事实却与鲁肃所想截然不同,张瑞并没有多少失望,反而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笑容。

关东士子对殿试答卷一知半解,乃是张瑞意料之中。

在科学技术,文明水平方面,关东已经落后关西太多。

无论律法、数算、天文、农业、地理、医学还是逻辑、哲学、艺术、绘画等方方面面,都全面落后了一个时代。

关东士子相较于关西士子,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只剩下了对《论语》的见解深度这方面。

讲经释义,关西士子实在是比不过关东。

所以也别怪张瑞厌恶儒家,已经发展了上千年,还在围绕着孔子的那几句话圈圈绕绕,甚至再发展两千年,也没什么进步。

对数算、农业、医学、科技等都毫无建树。

唯一的发展,就是写出各种章句集注,两千年来,所有儒家学者就只作一件事,即对《论语》、《孟子》进行注释。

这就算是把这两本书研究烂了,又能有什么用。

试卷这种设置,显然是要刷掉所有只会讲经释义的清流。让关东学子更关注一些有用的知识。

对诸夏学子救亡图存,危急进取的能力,张瑞还是相信的。

只要遭遇一次刻骨铭心的挫折,张瑞相信这些学子会睁眼看世界,多学习关西的先进文化。

在朝廷的有意设置下,关东学子的成绩都乏善可陈。

包括鲁肃这种在淮南能够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的贤才,离开了淮南的环境,来到长安与关西学子同台竞技,也是一败涂地。

这就注定了鲁肃难以位列中枢,要先去地方履任郡县,治理一方。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有位关东学子的试卷着实令张瑞耳目一新。

其他学子大片空白之时,这位学子却将大量法律条文写的清清楚楚,对案例分析的明明白白。

张瑞关注了一眼卷首的名字,山阳昌邑人满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