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从湖南固始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农业昆虫学家吴孔明(1/1)

好书推荐:

院士出生地 吴孔明院士,1964年7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是华东与中原的交融地带。 固始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据史书记载,固始古为番、蓼、蒋等国所在地,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变迁。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取“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之意,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因此得名,建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在此后的岁月里,固始县先后隶属于多个行政区划,如九江郡、六安国、北新蔡郡、弋阳郡、汝宁府等,直至现代成为河南省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固始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 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祖根地”,被誉为 “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华侨乡”。 固始县名人辈出,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治淮丞相孙叔敖、唐初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唐末的“闽王”王审知、清末的植物学家吴其濬、复台归清大将军施琅、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华侨陈嘉庚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固始 县还是“书法之乡”,全国各地书法家众多,展现了固始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固始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而着称于世。 出生地解码 吴孔明院士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的农业大县,农业氛围浓厚。 这种环境可能激发了吴孔明对农业科学的兴趣,为他日后从事农业害虫生物学、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出身农民的父母亲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吴孔明,使他立志进入农业行业,用知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由此可见,吴孔明院士的出生地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吴孔明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大学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吴孔明就读于河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生部昆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4年9月,吴孔明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昆虫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吴孔明院士的求学之路是一条严谨而充满挑战的学术探索之旅,这一历程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的学习,为吴孔明打下了坚实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 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让他掌握了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培养了他对植物保护领域的浓厚兴趣。 在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深造,吴孔明进一步专注于昆虫学的研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两个阶段的学习,使他在昆虫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由此可见,吴孔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从业之路 1987年以后,吴孔明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9年以后,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先后担任农业害虫系主任、副所长、所长。 2007年,吴孔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以后,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吴孔明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从基层科研岗位逐步成长为国家级科研领军人物的典型路径,这一历程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初期 经历,让吴孔明深入了解了农业害虫防治的实际需求和挑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逐步晋升过程中,吴孔明不仅承担了更多的科研任务和管理职责,还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他日后担任更高层次的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担任副院长、院长期间,吴孔明不仅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积极参与科研机构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吴孔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科研之路 吴孔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农业昆虫学家,长期从事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生物学、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棉铃虫种群连年暴发成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吴孔明院士通过十多年深入 系统研究,科学地提出将我国棉铃虫划分为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和新疆型4个地理型,并确定了各地理型分布的生态区域。 他还探明了大气环流与降雨等气象因素对棉铃虫种群起飞、空中迁移、降落过程的影响,构建了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预测模型。 吴孔明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棉铃虫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在全国14个省区推广应用,对准确有效监控棉铃虫的突发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吴孔明院士率领科研团队深入探索明确了bt棉花商业化种植对我国华北地区靶标害虫棉铃虫和非靶标害虫盲椿象种群动态演替的调控机理。 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阐明bt作物对天敌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理论与方法有重要科学意义。 吴孔明院士领衔创建了基于生物技术发展的农业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平台,以及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昆虫雷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平台。 这些平台已发展成为农业昆虫学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研究中心,对促进国内外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害虫防治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之路解码 吴孔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吴孔明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显着提升了他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的学术地位。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受到高度评价,为他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吴孔明院士获得了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支持。这些资源为他继续深入研究、推动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吴孔明院士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广泛影响力,为他后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得到了院士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最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后记 吴孔明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塑造了他的学术生涯,并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固始县作为吴孔明的出生地,其地域文化和家庭背景可能在他早年就种下了对农业和科学的兴趣。 这种兴趣可能促使他后来选择农业昆虫学作为研究方向。 1984年,吴孔明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农学基础,特别是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 1987年,他在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这段经历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并可能使他对农业害虫防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94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为他后来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吴孔明的求学之路展示了他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深化的学术探索。 这些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能力。 吴孔明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保学会理事长等。 这些职务使他能够深入了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实际情况和行业需求,同时也为他提供了领导科研团队和管理科研项目的宝贵经验。 在从业过程中,吴孔明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使他能够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吴孔明长期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工作。 他的研究方向紧贴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我国棉花等作物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他对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总的来说,吴孔明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构成了他成为院士的坚实基础。 这些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还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能力。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能够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