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火烧藤甲兵(1/1)
盘蛇谷, 谷上险道, 李忧等人破天慌的都聚集在此,等候前方战报, 其实按道理说,李忧是绝对不会以身涉险到前线去的,上一次李忧统军示敌以弱,消息通过贾诩的死士传到平原后,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人都让刘备写信骂了一通,尤其是李忧,要不是通篇都没见一个脏字,李忧没准都要怀疑是不是张飞代笔的! 自从上次东光城李忧涉险后,刘备就差直接把李忧天天别在自己腰间,走哪都带着,简直没有一点所谓的人身自由, 这也就是几年的光景过去,刘备也卸下了心防,这才没有继续严苛的卡着李忧的行动,可上一次诸葛亮等人让他统兵诱惑孟获,消息刚到平原,刘备就跟疯了似的让贾诩动用死士连传五六封书信,将他们一众人骂的狗血喷头, 尤其给诸葛亮写的信最是离谱,信中大体的意思就是,南中的叛乱平不平、孟获到底能不能心服口服都不重要,要是再让李忧去前线涉险,非将诸葛亮的方天画戟没收了不可! 这可是把咱们的李忧给委屈坏了, 要不是最后的埋伏可以一直让他藏匿在谷上,从头到尾置身事外,恐怕就算他磨破嘴皮子,诸葛亮也绝对不会带他入谷! “果然如此!”, 李忧战在谷上,一脸了然的说道, “此谷山石林立,并无任何草木,那兀突骨和孟获自知藤甲兵的缺陷,若不是有这么一个盘蛇谷,恐怕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入谷上当的!”, “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方是大道!”, 诸葛亮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若是寻常山谷,就算子龙将军能诱敌至谷口,兀突骨也绝对会惧怕谷中火攻,未必能跟随子龙将军入谷!”, “只有这种草木不生的山谷才会降低他的警惕,盘蛇谷,还真是上天送给这藤甲兵的葬身之地啊!”, “唉!”, 李忧叹了口气, “只是不知道子龙的诱敌进行的怎么样了,耗费了这么多天,就为了今日这一遭,可千万不能功亏一篑啊!”, “子龙将军怎么说呢似乎蛮可怜的!”, 提起赵云, 诸葛亮的脸色立刻变了一变, “这几天,为了能让兀突骨得胜,子龙将军可算是受尽了委屈啊!”, “呃我能想象的到”, 李忧嘴角抽动,看上去十分不自然, 他自然是知道诸葛亮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赵云是何人,那是大汉新晋的常胜侯爷,一杆龙胆亮银枪使得是出神入化,尤其是那一招独门心法“云大怒”,就算是吕布碰见了恐怕也得退避三舍, 你要这样的人和兀突骨打的有来有回,并且每次败退,甚至还要让一旁观战之人觉得理所应当,实在是有点过于难为人了! 虽然李忧并不知道兀突骨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不过就算再往高了说,顶天也就是个夏侯惇的水平,这种比喻李忧都觉得有些埋汰人家夏侯惇了! 赵云和他对敌,无异于一个常年习武的成年人要和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单挑,要他输给孩童不说,还要让所有人都看不出来他是故意输的! 说句实在的, 要是早知道是如此难受的活,赵云真的宁可回平原跟吕布干一架! 这十天以来,赵云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并不是让他最难受的点,毕竟藤甲兵除了怕火几乎没什么弱点,就算他败了也是情有可原, 真正让他难受的,是那兀突骨和孟获似乎是尝到了甜头,真以为赵云是个不堪一击的小白脸,尤其是那兀突骨,几次三番的上门叫阵,要不是赵云心性奇稳,没准真就一个手痒把兀突骨给挑死了! “这也是无奈之举”, 李忧摇了摇头, “只能等日后再补偿子龙了!”, “杀!!!”,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当李忧和诸葛亮在背后议论赵云之际,只见一路人马在仓皇逃窜,二话不说便扎入了谷道之中, 定眼看去, 为首之人正是那常山赵子龙,只不过此时的赵云可没了往日的风光,此时的他正灰头土脸、咬牙切齿的往谷道中奔逃,而他的身后,正是兀突骨和孟获率领的藤甲兵! “等下!”, 为首的孟获刚入谷道,立刻便挥手叫停,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已经被诸葛亮活捉两次的孟获哪里会像之前一样鲁莽行事,只见他拦下兀突骨,郑重说道:“此地名为盘蛇谷,山势险峻,那诸葛亮最是阴险狡诈,若是我等盲目进军,恐怕会遭受其埋伏啊!”, “这”, 兀突骨听闻孟获如此说,当即便开始犹豫,可等他仔细观察一遍山谷地势过后,又立刻放下心来, “大王何必如此担忧?”, “我这藤甲兵刀枪不进,箭矢无伤,哪里会惧怕他的埋伏,唯一的缺点就是惧火而已,”, “但你看着谷上全是山石,半点草木不生,如何燃火,诸葛亮就算要埋伏,也绝对不会选在这里!”, “那赵云屡战屡败,只要打散他最后一口气,此战必胜,如此良机怎能错过!”, 兀突骨说的有理有据,顿时让孟获有所动容,只见其沉默良久,想到好不容易的胜机就在眼前,也是狠下了心, “好!”, “那就追!”, 随着二人达成一致,三万藤甲兵鱼贯而入,一同涌进盘蛇谷中! 只是他们二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其全军推入盘蛇谷后,一队人马不知从何而来,慢慢堵住了盘蛇谷的入口处! “来了!”, 谷上的诸葛亮见到藤甲兵涌入,顿时站起了身, 只见其缓缓伸出手, 轻轻一招,喊杀声顿时从山谷上方响起,燃着烈火的草团滚木如同不要钱一般从上方抛掷下去,同时还有数不胜数的火箭飞射而去, “唉!”, 诸葛亮缓缓闭上双眼, “天下百姓苦战久矣却无可避,”, “何其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