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拆东墙补西墙?别闹了(1/1)
铁铉也知道知府的任命,本就不是他能开口置喙的事。 这件事本该由朱标圣心独断才是。 可是凤阳百姓苦不法官员久矣。 如今凤阳的百姓,迫切需要一个干练且清廉的知府。 若是新到任的知府也和田广、钱伦一样,依旧是贪墨不法、欺压百姓之人。 那朱标今日所做一切,全都付诸东流不说。 凤阳的百姓更是从一个深渊,堕入另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之中。 而听铁铉的话。 一旁的蓝玉、朱棣也来了兴致,静静等着朱标宣布知府的人选。 毕竟今日弄出来这么大的阵仗。 若是下一任知府也是个贪赃枉法之徒。 那朱标今日立登闻鼓,斩杀凤阳所有官员这事,也就成了笑话。 况且百姓刚逢大难,下一任知府必须是勤政爱民的干吏才行。 不过蓝玉倒觉得,铁铉完全可以胜任知府一职。 虽说铁铉资历不够, 但能在所有官员都贪墨的情况下,保持廉洁。 能在周围尽是不法官员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仅是铁铉这种固守本心的刚毅性格,便足以胜任知府一职。 “被那些个贪官恶吏残害一遍后,凤阳也的确需要休憩民生。” “因此这知府一职自然至关重要。” “大哥,您就别卖关子了。” “凤阳需要休憩民生,可究竟是您亲自担任知府,还是让铁铉出任。”朱棣有些不耐烦说道。 虽说朱标以太子之尊担任凤阳当地的知府,有些屈尊将就,不合常理。 可朱棣也清楚。 自己这位大哥从来都不是一个按照常理出牌的人。 只不过无论是朱棣还是蓝玉。 都认为更大的可能,乃是朱标任命铁铉担任知府一职。 “担任知府的,不是孤,也不是铁铉。” 朱标看向几人,平静说道:“三品知府由李善长担任,从三品的知州一职,则由正在赶来凤阳的刘伯温担任。” “李善长刘伯温” 蓝玉几人对视一眼,脸上表情也变得复杂了起来。 若是铁铉出任知府,亦或是从京都调来一些朝臣,甚至是朱标亲自担任。 他们几人都不觉得意外。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 朱标竟然将李善长、刘伯温两个老家伙重新给推了出来。 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二人的确有经国之才。 担任知府、知州,自然也能快速改善民生,让凤阳百姓安居乐业。 特别是李善长。 他管理后勤,处理民生的能力。 纵观历朝历代,也少有人能与他比肩。 至于刘伯温 哪怕蓝玉很不喜欢这个清高的夫子。 可他也不得不承认。 刘伯温的才华,莫说是胜任一个三品知州,纵然是中书丞相,刘伯温也不遑多让。 只不过 听到朱标的答案,朱棣、蓝玉,甚至是铁铉都感觉有哪里不对。 李善长、刘伯温这二人。 一个致仕不闻,告老还乡。 一个没有官身,荣养在京。 虽说朱标出面,这二人肯定会同意担任知府、知州。 可让这两位经国老臣管理凤阳,一来有些大材小用。 二来 让谋国老臣出任知府,岂不是告诉天下百姓,说此时大明朝廷无人可用? 见蓝玉几人表情复杂。 朱标轻笑一声,温声说道: “让李善长、刘伯温担任知府、知州,也并非故意刁难他们二人。” “方才孤也说了。” “此次中都一案,李善长想要作壁上观,匿身于百姓之间,这点孤自然不会让他如愿。” “毕竟中都一案,牵扯到整肃大明吏制。”(应该是吏治,写成制度的制,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还有一点朱标没有明说。 朱标原本不想在处置胡惟庸的时候,将李善长一并惩处。 可这老家伙聪明擅藏。 就拿这次来说,李善长乖乖当好一个普通百姓,本是高明之举。 可正因为他置身事外,让朱标感觉他好似作壁上观,隔岸观火。 甚至朱标觉得这老家伙也是凤阳不法的同谋之一。 甚至朱标现在都不能确定。 这李善长究竟和胡惟庸勾结到了何种程度。 若是他李善长也有窃国之举,那朱标自然没有理由让他继续活下去。 毕竟处斩胡惟庸,裁撤丞相制也只是个开始。 将来朱标整肃吏治,推行新政之时,决不能有半点阻碍。 “至于刘伯温” 朱标看了眼铁铉等人,玩味说道: “孤让他荣养在京,他也总不能拿着朝廷的俸禄,什么事都不干吧!” 语罢,朱标很是随意的轻笑一声。 可正是朱标这副玩味姿态,更让铁铉等人觉得朱标深不可测。 因为他们很清楚。 朱标任命李善长、刘伯温,绝非率性而为。 朱标定然有自己的深思熟虑。 “可是殿下,此举是否会让人非议,我朝中无人可用?”铁铉表情严肃,正色说道。 “的确,让这两位已经致仕的谋国老臣,重新出山担任知府、知州。” “的确有朝中无人可用的嫌疑。” “可眼下,我朝面临的还真是这个问题。” 朱标看了眼蓝玉,不着痕迹的叹了口气后,缓缓说道: “如今我大明,武德充沛,可文治不足。” “我大明也的确缺少中正的文人士子。” “既然这个问题确确实实存在,孤自然也没什么好向天下人隐瞒的。” “毕竟一个多月后的恩科,也正是为了从天下士子之中,挑选中正之人,入朝为官,为民造福。” 听到朱标说完。 此时铁铉看向朱标的眼神中,满是敬意。 和书本上那些只知粉饰太平的庸碌君王不同。 朱标身为太子,愿意将朝廷存在的问题,公之于天下。 仅凭这点,铁铉就能断言。 将来的朱标,定然不会是个听不进去谏言的独断君王。 只不过事实上。 朱标方才也没有全说真话。 如今之大明,虽说的确缺少中正文臣。 可要想补齐凤阳这一百二十八名空缺的官员,也不过是一道旨意的事。 之所以不愿从京都、以及地方抽调文官,复兴凤阳。 也是因为朱标不愿做这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 毕竟这次离开凤阳,返回京都。 便要开始处置胡惟庸。 先前朱标也说过了。 为了裁撤丞相制度。 朝廷必须杀一大批胡惟庸的党羽,证明朝廷对丞相制度的不满。 也是杀的人更多,阻止裁撤丞相的声音才会更小。 也是因此。 若此时开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先例。 之后处置胡惟庸,严惩其同党,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官职空缺的时候。 恐怕众人第一个念头,也是拆东墙补西墙。 如此一来,倒显得大明朝廷疲于应付。 甚至还会让人觉得。 处斩一个胡惟庸,便直接动摇了大明的根基。 “不过李善长、刘伯温也只是暂时代理知府、知州一职罢了。” “一个多月后,恩科结束,士子入仕,下放各地。” “朝廷自然能将先前干的还不错的官员,提拔一二。” “如此,刘伯温、李善长也就能卸任知府、知州。” 如此。 胡惟庸党羽的空缺,也自然有人补齐。 几人正说着,毛骧径直走了进来。 “启禀太子,事已办妥。” “微臣已命全国各地的锦衣卫,在士子之中散布消息。” “言说殿下您斩杀凤阳一百多名官员,心中也十分痛惜。” “殿下所为,乃是一心为民,乃是自断一臂以求大明中兴。” “嗯。” 朱标应了一声,默默点头。 舆论方向,还是要把控的。 毕竟一个月后的恩科,朱标可不想看到无人应试的场景。 “殿下,还有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