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七章 其三(1/1)

好书推荐:

沉迅这么说,看似什么也没有承诺,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十分明白了。 毕竟,崇祯皇帝不管交办什么事情,到最后都是通过臣子来进行的。 对于辽东决战这样的事情,当然只能通过兵部来执行。 只要杨振跟兵部这几个主要人物达成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一致意见,那就没人会如同原时空松锦大决战那样,来对杨振指手画脚了。 对此,杨振也是心领神会,当即点点头,说了句:“那就好。” “都督说有三条建言,眼下沉某已得闻一二,敢问其三?” “其三,我听说今年九月,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战殁于中州,三边诸军群龙无首,如今朝廷可有新的三边总督人选?” “尚未有。三边诸军闻知傅宗龙战殁,立时如鸟兽散,有的转赴开封,有的折返潼关,朝廷已许秦军各部将领戴罪立功,只总督人选未定。怎么,都督等人。 这次他从倭奴国那边又带回来了不少好东西,有一些正好派上用场。 二来,他也需要在京师安插一些眼线,方便自己能够及时了解京师朝廷或者京师地面上的一些消息。 毕竟崇祯十五年很快就要到了,往后两年,京师地面上风起云涌,变故不断,杨振也要提前派人做一些布置。 表面上看来,杨振对朝廷酝酿的对虏决战,是在不得已之下才答应的。 但实际上,他对朝廷这次派人前来征询意见,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决战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也应当由朝廷发起。 如果是他自己主动提出,那么军械钱粮舟船车马的问题,就得由他自己解决了。 甚至为了拉上辽西兵马从西线牵制清虏兵力,自己有可能还要向辽西兵马作出许多让步或者利益交换。 如今由朝廷主动提出来,那么这些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至少不用自己发愁解决它们了。 所以杨振表现上看起来很为难,但实际上还是很高兴的。 与此相应的是,除了杨振所提出的第三条建言,有点令沉迅为难之外,沉迅对杨振的整体观感还是很满意的。 尤其是在辽东决战发起之后,在金海镇这边的对虏作战方略、方向与时机把握上,沉迅十分难得地与杨振达成了高度一致。 比如和宁国汉阳城附近的那些清虏驻军怎么对付,熊岳城方向以及盖州城方向清虏兵马如何对付,还有九连城、凤凰城方向的清虏驻军如何对付等等。 杨振虽然没有完全定下决心,但是已经有了大体的思路,跟沉迅一经沟通,立刻得到了赞成。 沉迅甚至直言建议杨振所部兵马要多多运用金海镇居于绝对优势的水师,转运兵力并发动奇袭。 对此,杨振当然欣然接受。 虽然最终的决战,肯定是要动用大批人力直入辽沉腹地的,但是在大战开启后的前期,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杨振主要利用的力量,都将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水师力量。 甚至包括熊岳城、盖州城这样的在陆地进军路线上绕不开的城池,杨振都准备运用水师走海路,搞一搞沿海的蛙跳战术,直接将它们抛在身后。 当然,也正因如此,在沉迅停留旅顺口期间,杨振与沉迅数次谈话,最后基本确定了崇祯十五年发起对虏决战的时间。 杨振以前期主要利用水师转运兵马和发动袭击为理由,成功地将战事开启的日期往后又拖延了四个月,即辽东湾包括辽河口冰层融化可以通航的时候。 而沉迅对此倒也并无异议。 毕竟,他这次前来是奉旨前来征询杨振对于向清虏发起决战的意见的。 跟他几乎同时离京的,还有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张若麒要说服的人物有洪承畴,还有祖大寿。 在沉迅看来,那可是两个更难缠的人物,想要说服他们可比杨振这边难度大多了。 虽然这一次前来旅顺口,沉迅觉得杨振并没有陈新甲、张若麒向他描绘的那样公忠体国,那样好摆布,但是最终他的使命完成得还不错。 所以在回京的路上,作为朝廷钦差的沉迅,对杨振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尤其是对于临别之际杨振赠与给他的真金白银的厚礼以及转赠兵部官员们的比真金白银还难得的精米,更是感到由衷的满意。 大运河山东段已经被截断好几个月,江南的漕运无法北运,京师朝堂的财政困难已经到了无法为百官按时发放俸禄的程度了。 虽然他们这些京官有许多都是地方上的大财主出身,吃喝拉撒什么的,也不怎么依赖朝廷的俸禄。 可是京师米价飞涨,有的时候干脆有价无市,还是让他们感到了世道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杨振康慨赠与的厚礼,简直犹如雪中送炭一般。 也正因此,半个多月后,崇祯十四年的腊月二十三当日,当沉迅率领一支马车队回到京师,随后将杨振赠送的年节礼物转赠给兵部同僚们的时候,整个兵部的官员,上至堂官陈新甲,下至各司郎中主事,皆对杨振交口称赞,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至于跟着沉迅抵达京师的方光琛、李吉等人,在将押送的倭人后水尾天皇政仁一家子交割给前来迎接的礼部官员之后,也开始了在京师腐蚀拉拢各部官员和内廷太监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金海镇这边,杨振先前发起的征募神枪手,组建抬枪队的行动,也终于有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