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一章 卖力(1/1)

好书推荐:

当然了,杨振的这些良苦用心,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体会,都能够理解的。 最早一批追随杨振的人物,比如张得贵、张臣、李禄、杨珅、潘文茂等人,在得知杨振将隔离检疫后渡海北上的第一批移民数千人,一口气全都分配给了别人,便纷纷前往总镇府中拜见杨振。 随着旅顺北城枪炮厂的产量增长,张臣、张国淦等人指挥的火枪营,已经可以装备更多的火枪兵了。 但是与燧发火枪的数量不断增长不同的是,他们希望得到的火枪手兵员却始终难以大批量的扩充。 不管是张臣,还是张国淦,他们都不想从八旗汉军二鞑子降兵里面选人,也不想从俘虏的满鞑子包衣阿哈里面选人。 对他们来说,金海镇及征东先遣军的燧发火枪等装备,十分珍贵,他们不想装备给那些投降过满鞑子的人使用。 他们更希望从那些家世清白、没有前科的关内汉人移民之中,挑选出一批完全可以信赖的兵员,然后从头加以训练。 至于李禄、杨珅、潘文茂等人,同样也是这样的想法。 杨振叫他们扩充队伍,扩充力量,他们本人也希望尽快做到这一点,然而可供他们挑选兵员的地方,眼下就只有那几个牢城营。 牢城营里都是一些什么人,他们是很清楚的,那些人可不可靠,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可靠,是说不准的。 所以,自从返回旅顺口驻扎以后,火枪营、炮兵营以及掷弹兵营诸将,面对杨振叫他们扩军的命令,他们虽然拥有了足够的枪炮装备,解决了装备短缺的问题,但是却发现自己很难凑齐他们需要的合格兵员。 招募移民的事情有了眉目以后,他们都期待着从海对面的登莱山东等地招来的移民,可以优先分配给他们,然后他们就可以从中尽快征集一批新的兵员了。 但是让他们意外的是,杨振却把第一批多达一千二百户的移民,分给了水师。 按照杨振之前发布的分田屯垦令,一千二百户新来的移民,可是意味着一千二百名不用给饷银的兵员啊! 然而眼馋归眼馋,作为杨振最初的班底,他们对杨振的安排,向来是理解的要坚决执行,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 这次也一样,尽管他们找到了杨振的面前,用各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提出了想要优先分得移民的意见,但是面对杨振的不置可否,他们也只能受着。 好在从南路水师营传出来的消息,令人十分振奋。 从登州府海岸登船前往砣矶岛和南北城隍岛营地的北上移民,不只是这一批,相反,正有成千上万的关内饥民流民源源不断地“不明就里”地踏上移民的征程。 如果不是袁进船队从登州北上的运载能力有限,如果不是砣矶岛南北城隍岛上的隔离营地有限,如果不是仇震海从砣矶岛等地北上的船队运力有限,那么抵达金海镇的关内移民将会是数以万计的规模。 也因此,等到清明刚过,随着第二批一千五百户移民的到来,张臣、张国淦、杨珅、李禄等人,彻底安了心。 他们终于认识到,这一次的移民规模之巨大,绝不是上一次杨振在松山招募关内兵员时的数量可比的。 同时也明白过来了,以杨振对直属征东将军的征东先遣军各营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兵员问题迟早会得到充分的保证。 杨振既然不会亏待袁进、胡长海、高成友和胡大宝,那就更不会亏待他们这些人了。 当然了,第二批结束隔离检疫之后乘船渡海北上的一千五百户,共计男女老少将近七千人,在旅顺口外海接受了杨振的海上检阅以及补给之后,依然没能进港登陆。 他们再次向西,绕过了老铁山西角,沿着海岸,顺着季风,往金州湾和复州湾的方向行去。 第二批次的一千五百户移民,被编为了五个屯,即隶属于袁进西路水师的麻洋岛屯,以及隶属于北路协守总兵府的复州河前屯与复州河后屯,隶属于金海中路协守总兵府的孛兰铺屯与石河堡屯。 复州河前屯,位于复州城南、复州河北沿河一线,而复州河后屯,则位于复州河的南岸沿河一线。 沿河的土地一般比较肥沃,而且相对平坦,同时也不缺水,非常适合垦荒耕作,正是移民屯垦的首选之一。 至于分派给中路协守总兵府的两屯,即孛兰铺屯和石河堡屯,则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正处在金海中路防地的前哨位置。 辽东半岛上有两个突然收缩的卡脖子之处,一个是金州城,另一个就是金州城北边孛兰铺。 这个所谓的孛兰铺,也叫孛兰堡,或者孛兰站,在明朝中期以前,它是孛兰驿的驿站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普兰店老城所在地。 普兰,正是对孛兰的一种误读或者转音。 而石河堡,距离孛兰铺以西不远的海岸附近,也是北方人马从复州城南下,途经孛兰铺南下之后的必经之地。 眼下金海中路没有那么多精锐的兵马派去驻守,那就只好先分派两个屯的移民,先行前去垦荒屯种了。 当然了,杨振之所以同意这样的安排,事实上还有别的原因。 辽东半岛西海岸附近的海中岛屿颇不少,但是除了长兴岛、西中岛、茶河岛、麻洋岛以外,其他岛屿比如猪岛,蛇岛,面积都较小,兼且岛上土地贫瘠,并不适合垦荒驻屯。 按照杨振的编户分屯令,一屯须编齐三百户,且须优先选择那些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的饥民进行编户分屯。 这样一来,一个三百户的屯所,总人口少则千余人,多则小两千,一个面积不大、耕地较少的岛屿,是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的。 所以,方光琛他们在秉承杨振的意图,在西海岸外接连设置了五个海上岛屯之后,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金海北路和金海中路的海岸线上,于是便有了随后设置的四个沿海的陆屯。 然而随着第二批一千五百户移民的过海北上,后续的一连串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崇祯十三年四月初七午后,杨振在旅顺南城的金海总镇府中,见到了前来请见的南路协守总兵兼总镇府协理营务处总管张得贵,南路水师副将仇震海,以及率领新船队与仇震海一并南下抵达旅顺口的俞亮泰。 俞亮泰的船队,已经在金州湾内驻泊了大半个月的时间,驻泊期间,他麾下新建的东路水师营完成了新船接收,完成了兵员补充,完成了新船的人员装备上船与试航。 完成了这一切之后的俞亮泰船队,从过去各支水师里面力量最小的一支,一跃而成为可以与其他各支水师比肩的大船队。 原来的俞亮泰船队规模不大,大小船只一共也就三十来条,而且以中小型船只为主,一百料的大船屈指可数,二百料的大船更是一艘也没有。 后来跟着杨振到了松山城以后,为了奖励他的功劳,杨振从仇震海带到松山外海的大批老船当中,调拨了一批还能用,交给了他统带,叫他沿着小凌河,往返红螺山与松山城。 也是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叔侄俩的船队,才勉强凑起了百余条船只和两三哨部众,渐渐有了一点规模。 然而,与袁进指挥的船队相比,与仇震海统率的船队相比,俞亮泰叔侄的水师队伍,还是相对弱了不少。 不过,经过了这一次的大规模补充之后,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 有了二十条一百料的战船和十条二百料战船的加入,俞亮泰叔侄俩统领的金海东路水师营,远远超过了曾经的同僚高成友、胡大宝的队伍,超过了曾经的大哥胡长海的队伍,一举成为金海镇各路水师里面实力排在第三位的水师营。 对于杨振的酬功之举,俞亮泰叔侄自是感恩戴德,之前他在东江镇各协浮浮沉沉那么多年,前前后后跟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大,可是部众船只越打越少,几乎没有被补充的时候。 现在他才追随了杨振一年左右,他麾下的船只和部众就已经往上翻了数倍,这叫他如何能不感恩戴德,不感慨万千呢。 特别是这一次,仇震海的船队将一船船的移民运送到金州湾、复州湾,然后按照杨振的命令,把已经分屯编户的移民,成百成千地分给各路人马接管安置,更让俞亮泰与其他各路将领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原本还眼馋俞亮泰独得金州船厂大批新船的胡长海、高成友等人,一个个喜出望外地接收了分得的移民屯户,欢天喜地地去为他们分田分地去了。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这些移民来的屯户分给了他们,那就是他们的部众了,就是他们可以抽丁为兵、征粮为饷的人口了。 所以办起分地垦荒预备屯田的事情来,也就格外的卖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