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君权相权之争(下)(2/2)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内阁本身并不具备直接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而且它也不属于尚书台所管辖的范畴。</p>
皇帝牢牢掌控着内阁成员的人事任免大权,也就是说,内阁成员的任职与离职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决策。</p>
从本质上来说,内阁就如同皇帝的口舌耳目,忠实地传达并执行皇帝的旨意。</p>
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无疑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杰出创造。</p>
回顾历史长河,就会发现那些在中央集权以及君主专制方面相对于前朝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朝代。</p>
比如汉朝、唐朝和明朝等,其出现昏君的概率相对较低。</p>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在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皇帝对于储君的教育格外重视。</p>
在位的帝王深知培养优秀继承人的重要性,他们精心挑选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大臣作为储君的老师。</p>
传授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经典思想以及为人处世之理。</p>
通过这样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使得储君们自幼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国家治理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p>
另一方面,又或者是储君自身在这个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也能够亲身感受到各种新政策、新制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p>
他们目睹社会的发展进步,见证了不少权力的斗争,政治的博弈。</p>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p>
当他们最终登上皇位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能力。</p>
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避免成为昏庸无能的君主。</p>
如唐朝初期可谓是非常的风云变幻,乃至于出现了封建王朝明君的巅峰人物李世民。</p>
他的儿子李治虽然是幼子继位,但是李世民晚年那些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他可是一点不落的全都旁观了。</p>
而后世有一种观点认为唐朝连续出现了三位昏君,分别是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p>
但这种说法其实多少有点过于武断和牵强。</p>
若要仔细分析起来,真正称得上昏君的恐怕只有唐肃宗一人罢了。</p>
这唐肃宗算得上昏聩无能,治国理政没什么才能,整日里猜忌多疑,弄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p>
终其一生也没平定安史之乱。</p>
唐德宗应该算是志大才疏,即志向高远胸怀大志,可无奈才华有限,难以支撑起他那些宏伟蓝图。</p>
再加上运气不佳,所推行的种种策略根本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需求。</p>
结果导致各地节度使纷纷起兵反叛,局势愈发失控,就连京城长安都曾一度沦陷敌手。</p>
而说到唐代宗,那就完全不同。</p>
这位帝王算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在他当政期间,不仅成功地沉重打击专权弄势的宦官势力,更是彻底平定了那场肆虐已久的安史之乱。</p>
居然被抹黑成昏君,实在是有些冤枉。</p>
喜欢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请大家收藏:()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