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蓝家往事(1/1)

好书推荐:

“是啊!”蓝果儿点点头,戏谑道,“报告政委,车是上面奖励我的,我给我丈夫开,不犯错误吧?” 江政委是知道蓝果儿的能力的!听是上面奖励的,还能有什么话说!他很是服气地点点头, 看向唐战: “你小子真是不知道走了哪门子运了!娶到这么好一媳妇,老子都要嫉妒死你了!” 唐战此时的眼里,除了小媳妇,哪儿还有其它的! 他向前推了推江政委,催促道:“嫉妒也没用!快回家吧,卫嫂子还在家等你的呢!” 江政委这才叹息着离开了。 “这个给你!”蓝果儿把车钥匙塞到男人手里,仰着娇俏地小脸,笑道。 唐战抚上她柔软的发丝,眼里满是柔情: “以后别一个人开这么远的车,我会担心。” 蓝果儿本想给这男人一个惊喜的,没想到却等来这么一句。 想到前世,三哥收到新车,每次都欣喜若狂,忘乎所已的样子,蓝果儿撇了撇嘴: 他家男人还真是不一般呢! 不过,有男人这番话,她心里感觉暖乎乎的。 她心里明白,有哪个男人不喜欢车呢?刚刚江政委不也一脸羡慕吗? 唐战自然也不例外!但在喜欢的东西面前,这男人最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时刻被放在心尖上的感觉,又有哪个女人能不喜欢? 两人开着新车,一路回京。 唐战心里好奇,“媳妇,你什么时候学会开车的?” 蓝果儿趴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逝的冬景,“就昨天呀,伍舅亲手教的!” 唐战轻点了下头,不再追问,心里却已了然! 媳妇身上有太多他琢磨不透的点了!但他清楚,媳妇身上的秘密,知道的人越多,对媳妇来说就越是危险。 也正因为如此,他也从不多问。 唐战开车速度不慢,两人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家。 唐战把车停在胡同里,左右看了看。 “果儿,这车总停胡同里,有些碍事。 我寻思着,就把最西边的那间倒座房,改成车库,你觉得怎么样?” 蓝果儿在胡同里瞅了一眼,又瞅了眼倒座房的后墙,也觉得改成车库很合适。 “既然要改,就把西边两间都改了,两间打通,应该可以停放四辆车。家里长辈都有车,以后过来串个门,也好停放。” 话虽这样说,蓝果儿心里却很清楚,改开以后,京都的发展速度那是日新月异的!以后家里少不得还会再添新车! “行!我明天找两个泥瓦匠过来,给它改了。” 蓝果儿点头应下,抬头看到门楼上的空位,那里是之前挂牌匾的地方。 “我一直想给咱这院子取个名字,你说叫什么好呢?” 唐战憨笑一声,“我连咱家孩子的名字都取不好,这事儿还得靠媳妇儿你了!” 蓝果儿眸光闪了闪,“你这样一说,反倒提醒我了,我看呀,就取咱闺女一个字,叫‘锦园’,你说怎么样?” “锦园”唐战嘴里念叨了着,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取闺女的名好!” “那就这样定了,改天我找人做个牌匾,咱这院儿,以后就叫’锦园‘了!” 很快,七六年到了尾声。 伍爷早跟蓝老夫人说好了,要来锦园跟她们一起过年。 家中年货几乎全被他包揽了! 从鸡鸭鱼肉到瓜果蔬菜,再到对联窗花和各种零食小吃等等,最近几天过来,每次都是大件小件的往家里搬。 “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见伍爷对过年这么上心呢!别说准备年货了,连颗糖都没见他主动张罗过!” 青和收拾着伍爷带来的肉食,对蓝果儿念叨着。 蓝果儿好奇,“那之前你们都是怎么过初夕的?” 青和叹息一声,“老夫人眼睛看不见,伍爷人又忙,我们顶多就是一起吃个晚饭,这年,也就算过去了。” “三舅呢?之前一直都没回来过吗?” 虽然国内形势复杂,但蓝果儿觉得,以三爷的能力,他如果想要回来,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两位少爷的关系你应该也知道,两人简直是水火不容!”青和回忆道,“ 这些年,三爷偶尔回来,也都是趁伍爷不在时,匆匆来看老夫人一眼,年夜饭更是不没有在家里吃过。” “青姨可知道,两们舅舅关系闹得这么僵,究竟是因为何事?” 蓝果儿终于忍不住打听了句。 关于这个问题,她不是没问过伍爷和三爷。但两位舅舅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都对此缄口不言。 “他们两个呀,小时候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我离开蓝府时,他们还没闹僵,每天都还胳膊不离腿的。” 青和回忆着,眼里多了些伤感,“那年,我再次回到蓝家,家里就只剩老夫人和伍爷了。只听老夫人说,三爷被送去了国外。 大饥荒的时候,三爷回来过一次,跟老夫人商量着,想把她带去国外。 老夫人没有答应。伍爷知道后,跟三爷大吵了一架。 也是那时,我才知道,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和睦了。 从两人的争吵中,我倒是听了个大概。 那年,伍爷把上面的一名要员藏在了家里。很快,鬼子就得到消息,找上了门。 老爷事先得到了消息,他让伍爷和三爷带着人,藏进了蓝府的密室里。 鬼子把蓝家上下搜了一个遍,也没找到要找的人。 急怒之下,他们把全家人都赶到了大厅里。为首的鬼子,用枪指着老爷和大少爷,让他们把人交出来,声称如若见不到人,就要蓝家满门的性命来换。 密室里的三爷,很清楚鬼子的狠辣,一直在暗处留意着外面的动静。 见鬼子要来真的,他再也忍不下去,起身就要出去。 他没想到的是,身后的伍爷却在这时出手,一拳砸晕了他” 说到这里,青和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蓝果儿也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原由,两位舅舅这是在家国之间,产生了分歧呀!一边是亲情的羁绊,一边是国家的大义,两者之间的抉择,又岂是容易的? 她甚至能够想象,两位舅舅当时的心理都是经历了怎样的折磨,才做出了最后的决择。